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大家手里的报告都看了。亿,一个很漂亮的数字,存款余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五十亿大关。对公团队辛苦了,这个成绩值得肯定。
但今天,我不想谈这个X0亿。
我想谈另外两个数字:-5% 和 1.65%。
第一个数字,负5%。这是我们上半年活期存款占比的降幅。各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那漂亮的50亿存款,大部分是靠高成本的定期和结构性存款堆起来的。我们就像一个外表光鲜的胖子,但体脂率高得吓人,一点都不健康。
这直接导致了第二个数字:1.65%。这是我们最新的净息差(NIM)。年初这个数字还是1.8%。短短半年,下滑了0.15个百分点。
可能有人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我帮大家算一笔账:0.15%的息差损失,乘以50亿的盘子,意味着我们每年要凭空多付出几百万的利息成本。这笔钱,本来可以是我们新增的利润,可以是在座各位的绩效,可以是我们明年投入市场的弹药。现在,它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蒸发了。
所以,当我们为存款规模欢呼的时候,我们的盈利能力,我们银行最核心的赚钱能力,正在被腐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如果说,这只是让我们赚得少了点,那接下来我要说的问题,可能是在动摇我们的根基。
我让数据团队拉了一组零售客户的数据。二季度,我们的客户流失率,特别是35岁以下年轻客群的流失率,突然出现了一个非常难看的峰值。
我做了一个交叉分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流失的年轻客户,绝大部分都曾经在我们的手机银行App上有过超过3次的登录失败记录,或者办理一笔线上转账超过了2分钟。然后,他们就再也没回来。他们的资金,零零散散地,都流向了那几家操作更丝滑、体验更好的互联网银行。
我们就像一个正在漏水的浴缸。对公团队在辛苦地往里一桶一桶地灌水,让水位看起来很高。但我们谁都没有注意到,浴缸底部的那个塞子,已经松了。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未来的活期存款,是我们中间业务的潜在买家,是我们银行的未来。现在,他们正在一滴一滴地流失。
我们沾沾自喜于搞定一个大项目的时候,竞争对手正在用我们看不见的方式,静悄悄地挖走我们未来的根基。我们警觉了吗?我们的产品经理,我们的零售团队,你们认真比对过我们和头部互联网银行App每一个按钮的位置、每一个交互的耗时吗?
不要告诉我市场环境不好,不要告诉我年轻人难伺候。客户只会用脚投票,他们选择更方便的,这是天经地义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的结论是:我们正陷入一种“规模的幻觉”。我们沉迷于做大资产负债表,却对结构性风险和客户体验的恶化视而不见。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危险的。
所以,下半年,我要求整个工作重心必须转变。
我在这里只提一个核心目标:提升净息差(NIM),守住我们的利润阵地。
围绕这个目标,下半年的工作,没有商量的余地:
第一,对公业务部。你们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地拉存款,而是要调整结构。我给你们的考核指标,从存款余额,变为“低成本存款日均贡献度”。每一个对公客户经理,都要去想办法,怎么把客户的结算账户、现金管理都搬过来,提高活期占比。
第二,零售业务部。张经理,下半年你的任务只有一个:把二季度流失的年轻客户抢回来一半。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是优化App体验,还是做专项的线上营销活动。我需要一个具体的、可量化的、有时间节点的方案。下周一上午,你到我办公室来。
第三,风险与运营部。立即成立一个“客户体验优化小组”,由你牵头。我要你们像“找茬”一样,找出我们所有线上、线下流程里让客户不爽的点。每周给我一份报告,我亲自盯。
各位,市场不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如果我们继续躺在50亿的功劳簿上睡大觉,那等到年底,我们可能连哭都找不到调。
今天的话可能有点重,但现实比我的话更残酷。
希望今天的会议,能让大家清醒过来。
散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