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银行X支行、网点普惠金融营销经验分享,接地气,必收藏

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我是来自XX支行的XX。今天领导安排,让我跟大家唠唠咱们网点在普惠金融营销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说实话,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咱们都是一线,每天面对各种指标、客户、还有数不清的报表,哪有什么高大上的理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来的一些“土办法”。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包涵,权当是抛砖引玉,互相交流学习。

提起“普惠金融”,这词儿这两年是真火,上到总行下到我们网点,谁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政策导向、社会责任,这都是“大道理”。但落到我们支行网点,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处在城乡结合部,周边小微企业多、个体户多、还有不少农户的网点,怎么把这“大道理”变成实实在在的业务,让那些以前够不着银行门槛的客户,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同时我们自己还得完成任务、控制好风险,这里面的“小道理”和难处,才是我们天天要琢磨的。

一、 起初的“难”与观念的“转”

一开始搞普惠,说实话,我们心里也犯嘀咕。为啥?

  1. 怕风险: 小微企业、个体户,很多财务报表不规范,甚至没有报表,抵押物也少,这贷款放出去了,风险怎么控?以前做惯了“大单”,看惯了规范的材料,对这种“小散弱”的客户,心里没底。

  2. 怕麻烦: 做一笔大额贷款和做十笔小额贷款,后台流程、贷后管理的工作量可能差不多,甚至更多。客户经理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做小额业务感觉“性价比”不高,有点吃力不讨好。

  3. 怕不懂: 很多小老板、农户的需求五花八门,有时候要得很急,有时候资金用途很“土”,我们以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能不能跟上他们的节奏?我们对他们的行业、经营模式了解多少?

这些“怕”,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和习惯问题。所以,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行里开了多少会我就不细说了,关键是我们网点内部自己要“想明白”。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讲:普惠金融不是做慈善,它也是业务,是未来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阵地。现在不做,等别人都抢占了市场,我们就更难了。而且,服务好这些小微客户,他们成长起来了,不就成了我们未来的大客户吗?这叫“放长线钓大鱼”。风险是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怎么去识别风险、管理风险。麻烦是麻烦,但我们银行就是服务行业,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

观念通了,大家心气顺了,才好往下干。

二、 我们的“笨办法”与“巧功夫”

光喊口号没用,得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网点没啥特别的资源,就是靠着一股子“韧劲”和“钻劲”,总结了几个做法:

  1. “扫街”扫出真需求,不能坐在网点等客户。
    普惠客户在哪?不在高档写字楼,就在我们身边的批发市场、工业小园区、田间地头。我们要求客户经理“迈开腿,沉下去”。怎么沉?分组划片,责任到人。定期去跑周边的市场、商铺、小工厂。不光是去发传单、贴广告,更重要的是“聊天”**。跟老板聊生意怎么样,最近有没有资金周转的困难;跟工人聊收入稳不稳定,有没有消费贷款的需求;跟市场管理员聊有哪些是信誉好的商户。一回生二回熟,多去几次,人家认识你了,信任你了,真有需求了,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你。我们有个客户经理小李,硬是靠着两个月跑遍了附近那个五金建材市场,跟大部分老板都混熟了,后来那个市场的商户贷款,很多都是找他办的。这就是“笨办法”带来的收获。

  2. 产品服务“接地气”,把“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
    总行的产品很多,但有些对小微客户来说,门槛高、流程长、或者跟他们的实际需求对不上。我们就得想办法**“翻译”和“改造”**。

    • 语言翻译: 给客户介绍产品,不说那些专业的金融术语,用大白话,讲明白额度多少、利息怎么算、要准备啥材料、大概多久能放款。我们自己做了些简单的“一页纸”宣传单,图文并茂,一看就懂。

    • 流程简化: 在合规的前提下,和上级行沟通,能不能简化一些手续?比如,对于信用好的老客户、或者有稳定流水的个体户,能不能适当减少一些非核心的证明材料?我们内部也优化流程,客户经理、柜员、后台尽量无缝对接,提高效率。

    • 需求匹配: 了解客户真实的资金需求。比如有个做农产品批发的客户,就是某个收购季需要一笔短期的周转资金,金额不大,但要得急。我们就给他推荐了随借随还的线上信用贷产品,手机上就能操作,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关键是要**“懂”客户**,知道他痛点在哪。

  3. 风控手段“多样化”,不能只盯着“老三样”。
    传统风控看重抵押、担保、财务报表。但很多普惠客户这些“硬通货”不足。怎么办?我们尝试“软硬兼施”**。

    • 看“人品”: 客户经理要多方走访,了解客户的口碑、信用记录(不光是银行的征信,还有没有欠供应商货款、欠员工工资等)、家庭情况、经营年限等“软信息”。我们有个说法,叫“看水、看电、看订单、看口碑”。这些信息虽然“软”,但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 看“流水”: 对公账户流水、个人银行卡流水、甚至微信支付宝流水,只要能证明经营稳定性的,我们都纳入考量范围。

    • 看“场景”: 结合客户的经营场景。比如给开小饭馆的贷款,我们会去看看他饭点的时候上座率怎么样;给跑运输的贷款,会了解他有没有稳定的货源。

    • 抱团增信: 探索商圈、协会、村委会等组织的推荐和担保作用。比如,某个市场的商会愿意为会员提供一定的担保,或者村委会能证明某个农户确实在搞种植养殖,这些都能为我们提供增信参考。

    • 科技赋能: 现在行里也推了很多线上产品和大数据风控模型,我们要用好这些工具。客户经理要学会指导客户在线申请,利用系统初筛,提高效率。但同时,线下核实不能少,线上线下结合,才能把风险看准。

  4. 团队协作“拧成绳”,普惠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普惠金融业务量大、事杂,光靠几个客户经理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我们网点强调**“全员普惠”**的理念。

    • 大堂经理是前哨: 来的客户有没有潜在需求?能不能引导一下?大堂经理是第一道关口。

    • 柜员是窗口: 办业务的时候,能不能多问一句?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客户经理?

    • 客户经理是主力: 不断学习新产品、新政策,提高营销和风控能力。

    • 内部培训和分享: 定期组织学习,分享成功的案例,也剖析失败的教训。谁有好的方法,大家一起学;谁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帮着想办法。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 适当激励: 在绩效考核上,对普惠业务给予一定的倾斜,让大家觉得干普惠“有奔头”。

三、 几点实在的体会

干了这几年普惠,累是真累,但收获也不少。总结几点体会:

  1. 普惠金融是“良心活”,也是“技术活”。 没有对小微客户的真情实感,很难坚持下去。但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懂业务、懂风控、懂沟通。

  2. 信任是基础,服务是关键。 很多普惠客户以前可能没和银行打过交道,甚至有点“怕”银行。我们要放下身段,耐心解释,用心服务,一点一滴建立起信任。服务好了,口碑自然就来了,客户转介绍比我们做多少广告都管用。

  3. 风险要敬畏,但不能“谈虎色变”。 普惠金融风险肯定比传统业务高,这是客观事实。但只要我们把尽职调查做扎实,贷后管理跟得上,运用好各种风控手段,风险是可控的。不能因为怕出风险就束手束脚。

  4. 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想一口吃成胖子不现实。服务小微客户,需要耐心,需要长期耕耘。可能今天跑了十家,只有一家有需求,甚至一家都没有,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回报。

四、 未来的打算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在“深耕细作”上下功夫。一方面,把现有的客户维护好,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继续拓展新客户,特别是那些更有成长潜力的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跟上总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用好新的技术和工具,提高我们做普惠金融的效率和精准度。

总而言之,我们网点做普惠,没啥惊天动地的创举,就是踏踏实实地跑,认认真真地看,耐耐心心地聊,小心翼翼地审。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普惠金融这块“硬骨头”也能啃下来,而且能啃出“甜头”。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说得比较零散,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发。谢谢大家!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