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银行人力资源部202X上半年工作总结

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202X年就这么过去了一半。

对我们XX银行来说,这六个月过得并不轻松。全行上下的神经都紧绷在“深耕数字化,决胜零售端”这个大方向上。身处其中的人力资源部,感觉就像是引擎舱里的工程师,不仅要保证这艘大船的动力,还要在它转向时,快速更换和调校关键零件。我们很清楚,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做支持、传达指令的角色了,而是要真正下场,和业务部门一起,把战略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组织能力。

上半年的工作,就是在这种认知下展开的。我们试着不做被动的响应者,而是想办法站得比需求更前一步,为银行的转型,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支撑。

(一)为了战略落地,我们的人才工作做了些什么

如果说银行的战略转型是场战役,那“人”就是我们最关键的弹药。零售和数字化的阵地,都需要新型人才去冲锋。传统那套招人、用人的打法,现在明显跟不上了。我们的工作,必须围绕如何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展开。上半年,主要从“引”和“育”两方面下了功夫。

首先是“引”人,我们换了种思路,追求精准。

上半年,我们启动了“XXX计划”,目的很直接——就是要把市场上那些顶尖的金融科技人才“捞”到我们碗里来。我们没有再像过去那样撒网捞鱼,而是直接列出了目标公司和关键人物的单子,由我带着业务老大们,挨个去谈。

说实话,过程比想象的要难。我们不仅要跟一线互联网公司拼待遇,更要说清楚,我们的平台能给他们的技术提供一个怎样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价值。好在,功夫没白费。这半年下来,“北斗计划”给我们带来了超过50名核心的技术和数字化人才,里面有三成多都来自大家熟知的那几家头部互联网公司。他们的加入,就像往池塘里扔进了几条活跃的鲶鱼,整个团队的思维和做事方式都开始有了变化。

其次是“育”人,我们想在内部建一个“人才工厂”。

外面的人才再好,也是有限的。把我们自己的员工培养起来,组织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沉淀下来。为了支撑零售业务,我们花大力气做了个叫“灯塔计划”的项目,专门用来提升零售客户经理的能力。

我们不想再搞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听的“填鸭”培训了。这个计划的设计,完全是问题导向。我们把业务部门最头疼的客户投诉高、复购低这些真实难题拿出来,让学员分组模拟对抗,自己找解决方案。学员不再是学生,而是要解决问题的战士。项目跑下来,数据是不会骗人的:第一期200个客户经理,结业后一个季度,人均产能比之前高了15.2%,客户投诉也实实在在地降了5个点。这让我们坚信,投在自己人身上的精力,回报是最高的。

同时,我们也在组织和文化上,做了一些“松土”的工作。

光有人还不够,机制和土壤跟不上,好苗子也长不成大树。

在绩效上,我们小范围地在科技部门试了OKR。一开始阻力不小,大家习惯了被动接活,对这种需要自己思考目标、对齐结果的方式很不适应。HRBP们花了大量时间,开了20多场工作坊,几乎是手把手地陪着团队写O、拆KR。一个季度下来,效果很明显。团队不仅交付快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开始有了“为共同目标工作”的感觉。

我们还推动成立了第一个“产品-技术-运营”一体的敏捷小组,专门负责一个重要的零售App。这种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拆掉部门墙,让能听到“炮火声”的人直接呼叫“炮兵”,决策效率确实高了很多。

文化方面,我们搞了“XX英雄”评选,把光环给那些在转型里做出实际贡献的普通人。我还坚持和年轻同事定期喝下午茶,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有位95后的产品经理说,“在这里,我感觉自己的想法能被听到,这比多发奖金还重要。” 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转型期压力大,我们还把EAP员工心理援助升级了,主动提供一些心理讲座和辅导。人心稳了,队伍才不会散。

(二)几点冷静的反思

成绩单摆在那里,但作为负责人,我更习惯去看那些不那么光鲜的地方。有些问题,如果现在不指出来,以后可能会成为大麻烦。

最大的一个心结,还是内部员工的转型。

我们曾设想,把一部分传统网点的柜员,培养成专业的财富顾问。计划听起来很美,但现实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第一批试点里,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员工,在培训后还是很难上手新岗位。这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盲点。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初可能有点想当然了,低估了员工走出心理舒适区的难度,也高估了培训的万能。我们在前期动员、个人意愿沟通和后续辅导上,做得远远不够。这不只是个效率问题,更关系到员工的信心,教训很深刻。

数据里藏着的另一个警告:高潜力人才正在流失。

上半年的整体离职率是7%,看着还行。但把数据拆开看,就吓一跳:我们花大力气引来的那些入职1到3年的科技人才,离职率居然有15%。这些人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但我们似乎没能很好地留住他们。这说明,对于这些“数字原住民”,光给高薪是不够的。他们更看重技术环境、成长空间和话语权。这个问题很尖锐:除了钱,X银行到底靠什么来吸引并留住这批最聪明的大脑?我们必须找到答案。

关于HR的角色,我也在重新思考。

我们总说要做业务的“战略伙伴”,但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在做“服务员”。业务部门要人,我们就赶紧去找人,很少会先去挑战性地问一句:这个问题,真的是靠加人能解决的吗?上半年有几次“救火式”的招聘,回头看,根子其实在流程或者能力上。一个合格的HR伙伴,应该是个能提出不同意见的“诤友”,而不只是个有求必响应的“订单执行者”。在这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下半年,我们打算这么干

基于这些反思,下半年的工作方向会更清晰。

1. 针对痛点,精准出招。 科技人才流失的问题,下半年必须解决。我们会马上推一个“技术大牛导师制”,让老人带新人,不光带技术,更带文化。同时,搞一个“自主项目申报制”,给技术人才空间去尝试自己的想法。至于内部转型,我们会把动作做慢、做细,加强评估和辅导,不追求数量,追求成功率。

2. 把有用的项目,做得更深。 “灯塔计划”证明是有效的,下半年要推广到几个重点分行去,再请些外面的高手来当教练,把内容做得更实。OKR试点也要稳步扩大,同时培养我们自己的内部教练。

3. 抬头看路,为未来做点准备。 我会抽调几个人,成立一个小组,专门研究AI这些新技术在HR领域能怎么用。比如,能不能用AI帮我们更准地筛简历?能不能给员工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我们自己得先数字化起来。

最后想说几句。

上半年的这些工作,离不开我部门里每一位同事。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这一切都是空谈。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团队。

前面的路还很长,挑战只会多不会少。但路虽远,走下去,总会到的。我们人力资源部已经准备好了,继续用我们的专业,为X银行这艘大船的航行,加上最足的马力。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