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写给 X 银行每一位带团队的同事
大家好。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 多年前一个让人手心冒汗的周五下午。
当时我还在分管公司业务, 省里的一个龙头集团因为要紧急竞标一个海外项目, 急需我们批复一笔大额授信, 时间窗口只有不到 24 小时。负责这个客户的王经理, 我们行里最优秀的客户经理之一, 正陪着集团的财务总监坐在对方的会议室里, 电话里他的声音都带着一股搏杀的兴奋, 不断地给我们传递着客户的决心和项目的价值, 几乎是拍着胸脯在做保证。
但与此同时, 我们总行的风险和合规团队, 却在视频会议的另一头, 锁着眉头指出了授信材料里的几个疑点:部分抵押物的权属证明链条不完整, 现金流预测过于乐观。电话两头, 一边是火线, 一边是底线, 语气也渐渐重了起来。我能感到, 前线的同事觉得后台的兄弟们不理解战场的瞬息万变, 是在“挡路”;而后端的同事则觉得前线的兄弟们被业绩冲昏了头, 是在“闯祸”。
那个下午, 我办公室的门几乎被踏破了, 协调会开了一个又一个。最终, 我们通过紧急补充材料和调整结构, 总算在最后一刻把业务批了下去, 没耽误客户的大事。
事情过去了很久, 但那个场景却像刻在了我脑子里。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们的系统、我们的产品都迭代了无数次, 手机银行的功能甚至比我们当年的想象还要强大。但这种部门与部门、条线与条线之间的“墙”, 这种让人心力交瘁的内耗, 似乎从未走远。
我们这些做管理的人, 是不是都该静下心来, 认真地想一想, 这堵墙的根子, 究竟在哪?
银行的“墙”, 是怎么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的?
说句心里话, 这事儿, 不能简单地怪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人。我们银行这台精密机器的运转模式, 在很多时候, 就是这样一块砖一块砖, 把墙给砌了起来。
首先, 是“专业主义”这把双刃剑。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是我们银行风险控制的基石, 是我们的生命线,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凡事过犹不及。当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每个条线、每个部门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时, 壁垒就产生了。
搞信贷的, 觉得搞投行的太激进, 不注重抵押;搞投行的, 觉得搞信贷的太保守, 跟不上资本市场的节奏。搞个金的, 觉得搞对公的流程太慢, 服务体验差;搞对公的, 觉得搞个金的风控太松, 都是“小打小闹”。我们说着不同的“行话”, 看着不同的报表, 关心着不同的监管指标, 渐渐地, 心就不在一处了, 看对方的业务, 也总是带着一副“挑剔”的眼光。
其次, 是“考核指挥棒”的必然结果。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我们都是背着指标的人。分行盯着年末的存款规模, 总行的事业部盯着条线的利润任务。客户经理的考核核心是放贷指标和中收, 审批官的脖子上却悬着一把叫“不良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考核的目标天然存在冲突时, 协同就成了一句非常奢侈的口号。前线团队为了抢市场、拿项目, 自然希望审批快一点、条件松一点;后台团队为了保资产、守底线, 自然希望材料再全一点、风控再紧一点。谁都没错, 但合在一起, 就是矛盾。
最后, 还有一层更深的, 是我们银行特有的“风险文化”带来的副作用。
“合规”和“风控”, 这两个词是刻在我们每个银行人骨子里的基因。这成就了我们, 也某种程度上固化了我们。这导致我们在面对一项需要跨部门协作的创新业务时,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往往是“这事儿有什么风险?”“流程合规吗?”“万一出了问题, 责任怎么划分?”。
这种强烈的防御性心态, 在保护我们不出事的同时, 也像一张无形的网, 常常会扼杀掉很多本可以在协作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创新火花。
破局:从“流程银行”到“客户价值网”的思维跃迁
问题很清楚, 但出路在哪?靠开会协调?靠领导拍板?这些都是“术”的层面, 治标不治本。
我认为, 真正的破局, 在于一次彻底的思维模式转变——我们必须带领团队, 从过去那种“我把我的环节处理好就行”的“流水线思维”, 转变为“我们所有部门, 如何像一张网一样, 共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价值网思维”。
客户, 才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圆心。当所有部门都围绕着这个圆心去转时, 所谓的“墙”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实现这个跃迁, 我认为有四根支柱至关重要:
第一根支柱:建立超越条线的“共同客户视图”。
我们内部最大的浪费是什么?是数据孤岛。一个客户, 在个金部可能是五星级的财富客户, 但到了公司部, 可能就成了一个查无此人的陌生企业主。我们必须下定决心, 在合规的前提下, 打通内部的数据壁垒, 建立起统一的客户标签和信息共享平台, 让所有与客户接触的部门, 看到的都是同一个“360 度的客户画像”。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提供真正“懂他”的综合金融服务, 而不是一堆互不相干的产品。
第二根支柱:授予“端到端”负责人真正的权力。
对于一个核心产品或一个战略级项目(例如, 一个数字化普惠金融产品从获客、审批到贷后管理的全流程), 我们必须指定一个“端到端”的负责人。他可以不是级别最高的领导, 但他必须被明确地授予调用市场、产品、风控、科技等相关资源的权力, 并且对最终的客户体验和业务结果负全责。我们要让“火车头”真正地跑起来, 而不是让一节节车厢互相拉扯。
第三根支柱:打造“敏捷”的跨职能战斗小组。
这一点, 我们要向那些金融科技公司学习。针对一个明确的目标, 比如“在三个月内, 将手机银行某项理财功能的活跃度提升 20%”, 就应该立刻组建一个“敏捷小组”。把产品经理、风险经理、IT 工程师、营销策划、数据分析师都拉到同一个办公室里, 让他们并肩作战。每天开站会, 每周搞迭代, 快速试错, 快速优化。这种工作模式, 比我们传来传去的 OA 流程和冗长的审批邮件, 要快上十倍。
第四根支柱:激励机制必须向“协同价值”倾斜。
利益分配是协同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成功的联动营销项目, 利润不能只算在牵头发起部门的头上。我们必须设计一套清晰的协同价值评估和分享机制, 让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中后台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科技部门, 也能实实在在地分享到胜利的果实。只有让“助攻”和“进球”的人都能获得掌声和奖励, 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传出那个“好球”。
路径:先修一条“示范路”, 再建一张“高速网”
这么大的转变, 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的建议是, 稳扎稳打, 先修一条“示范路”, 再建一张“高速网”。
第一步, 选一个“高价值”的试点。不要全面开花, 先在全行范围内选择一两个对战略重要、协同痛点明显、但牵扯部门又相对较少的业务场景作为突破口。比如, 就拿“如何将一个小微企业线上信贷产品的全流程审批效率从 2 天压缩到 2 小时”来做试点。
第二步, 给足“政策特权”并公开复盘。在试点期间, 总行要给这个跨职能的“特战队”一把“尚方宝剑”, 允许他们为了最终目标, 打破一些常规的汇报和审批流程。项目结束后, 不论成败, 都要组织一次高规格的公开复盘会, 让所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来听。重点就是让参与者分享, 他们到底踩了哪些坑, 又是如何绕过去的, 哪些方法被证明是高效的。
第三步, 将经验“工具化”和“流程化”。把试点中被验证有效的沟通模板、项目管理看板、决策议事规则, 沉淀为我们银行内部的标准作业程序(SOP), 开发成工具, 固化到流程里, 然后才是在全行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复制。
结语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救火”的故事。我在想, 如果我们能早几年建立起这样的协同机制, 或许当年那个周五的下午, 就不会有那么多争吵和焦虑。取而代之的, 会是一个前、中、后台的专家小组, 高效地坐在一起, 迅速为客户拿出一套既能抓住机遇、又能控制风险的完美综合金融方案
银行这艘大船, 要想在未来的风浪中行得更稳、更远, 光靠某一个部门的英雄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个“划桨人”都能听着同一个节拍, 同频共振。而我们这些管理者, 就是那个设定节拍、鼓舞士气的“鼓手”
当我们真正把客户放在所有部门工作的圆心时, 那些所谓的“墙”, 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与各位同事共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