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破局”之道:服务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痛点及创思路—向下扎根,向云生长:科技赋能下普惠金融的新范式,必收藏

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 与各位探讨普惠金融这一时代课题。作为国有大行的一员, 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与责任。我所在的XX分行, 在本地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 市场份额也处于领先地位。但今天, 我不想过多地谈论成绩, 因为我们深知, 每一份成绩单的背后, 都是无数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我们也同样深知, 即使作为市场的领先者, 在面对小微群体多样化、深层次的金融需求时, 我们依然时常感到自己身处“无人区”, 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破局。

今天, 我想分享的, 不是一套冰冷的业务数据, 而是我们分行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破局”哲学, 一个我们称之为“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 就是以“科技赋能”为翼, 以“服务下沉”为根, 以“风险模式创新”为核, 三者同频共振, 试图回答那个终极问题:如何真正地、可持续地服务好我们这个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细胞。

一、 同理深察:小微融资之痛的“旧疾”与“新症”

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谈论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这确实是长期存在的“旧疾”。信息不对称, 导致银行“不敢贷”;缺少传统抵押物, 导致银行“不能贷”;审批流程繁琐, 导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痛点, 在座的各位都感同身受。

但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们发现, 许多新的痛点, 即“新症”, 正在浮现, 它们更加隐蔽, 却也更加迫切:

首先, 是数字化转型的焦虑之痛。几乎所有的小微企业主都知道数字化是趋势, 但他们缺乏将自身经营数据转化为银行认可的“信用资产”的路径和方法。他们手握着宝贵的交易流水、客户关系, 却敲不开银行数字化审贷的大门。

其次, 是金融产品的疏离之痛。市场上金融产品琳琅满目, 但复杂的条款、不透明的定价, 让许多小微企业主望而却步。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功能繁复的金融工具箱, 而是一个简单、可靠、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案。

最后, 是经济周期下的安全感缺失之痛。在经济波动中, 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最弱, 他们对资金的渴求, 不仅是为了发展, 更是为了生存。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笔贷款, 更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能信赖、能依靠的金融伙伴所给予的“安全感”。

二、 破局之道:我行“三位一体”的普惠金融探索

面对这些挑战, 我们尝试从根本上重构我们的服务体系。就是下面讲的的“三位一体”新范式。

1. 科技赋能:从“汗水指数”到“数据指数”的飞跃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几年的工作感悟,那就是:科技并没有取代我们银行员工的判断,但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发现和衡量“信用”这门手艺, 科技不是为了取代人, 而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度量我们的“信用”。过去, 理需要用脚步丈量企业的经营状况, 现在, 科技给了我们一双“千里眼”和一台“超级计算机”, 让我们能够构建起全新的“数据指数”。

这方面最核心的成果,就是我们打磨多年的“XXX商X通”的纯线上信用贷产品。它的思路,是彻底跳出只看报表和抵押物的传统信贷逻辑。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财务报表和抵押物, 而是通过多渠道, 整合了税务、工商、交易流水、水电煤气缴纳、甚至核心平台订单等数十种维度的数据,将一家小店的纳税记录、一个夫妻店的交易流水、甚至是他按时缴纳水电费的行为,都看作是其信用的“数字凭证”。

这个画像, 能清晰地描绘出一家小店的经营活力、履约能力和发展潜力。整个流程从客户在手机端发起申请, 到AI模型自动审批, 再到资金到账, 最快只需要几分钟。这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 让客户不跑腿”, 将银行的服务, 嵌入到了小微企业主经营的每一个瞬间。科技赋令我们能够“看清”更多以前无法覆盖的优质小微客户, 这是普惠金融得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基石。

2. 服务下沉:做有“泥土味”的银行

科技解决了效率和广度的问题, 但金融的本质依然是人与人的信任。冰冷的科技无法完全替代有温度的服务。因此, 我们的第二个破局点, 就是坚决地“服务下沉”, 我们内部称之为“做有‘泥土味’的银行”。

我们推行了**“网格化客户经理”制度**。我们将分行辖区内的所有产业园区、批发市场、商业街区划分为一个个“网格”, 每一位普惠客户经理都像社区民警一样, 对自己“网格”内的小微企业进行长期、深入的耕耘。他们人手一台移动终端, 既是“商户通”这类线上产品的推广员, 更是小微企业主的“金融顾问”。

我常常看到我们的客户经理, 不是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 而是在嘈杂的批发市场里, 手把手教一位店主如何在手机上申请续贷;或是在田间地头, 为一位农户讲解最新的农业补贴和配套贷款政策。他们带下去的, 不仅仅是金融产品, 更是金融知识、风险意识和与国有大行并肩前行的信心。这种线上工具与线下“铁脚板”的结合, 既保证了服务的效率, 又弥补了纯线上模式的信任鸿沟, 真正解决了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触达问题。

3. 风险模式创新:为“信用”找到新的压舱石

有了科技的翅膀和下沉的根基, 最核心的变革, 落在了风险模式的创新上。我们必须打破长期以来的“抵押物崇拜”, 为“信用”本身找到新的、坚实的压舱石。

我们构建了一套**“四维风控模型”**, 它包括:

  • 经营维度:即通过“商户通”等产品采集的, 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动态数据。
  • 信用维度:除了央行征信, 还包括纳税、履约等公共信用信息。
  • 行为维度:企业主及其关联方的结算习惯、消费行为等弱相关数据。
  • 场景维度: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位置、行业发展周期等宏观场景信息。

这套模型的核心, 是从“看死的东西(抵押物)”转向“看活的东西(经营与信用)”。

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去年, 我们网格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 一对经营社区杂货店的夫妻, 想抓住社区团购的商机, 需要一笔10万元的资金来扩充冰柜和备货, 但他们没有任何可抵押的资产。按照传统信贷标准, 这笔贷款基本不可能获批。但通过我们的“四维风控模型”分析发现:这家小店经营超过8年, 现金流非常稳定;夫妻俩近五年的水电煤气缴费记录从未逾期;他们在社区的口碑极好。这些“软信息”, 在我们的模型里, 都是重要的加分项。最终, 我们为他们发放了这笔纯信用贷款。如今, 他们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风险控制不是简单的拒绝, 而是科学的发现。当我们用更广阔、更多元的视角去度量信用时, 那些曾经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风险客户”, 完全可能成为我们最优质的“信用客户”。

三、 总结与展望

各位同仁, “科技赋能”、“服务下沉”与“风险模式创新”, 这三者并非独立的工具, 而是一个相互支撑、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科技让服务下沉成为可能, 下沉的服务采集了更真实的数据, 真实的数据又反哺了风险模型的迭代创新, 而精准的风控最终又让更大胆的科技应用成为现实。这是一个正向的、不断循环强化的飞轮。

向下扎根, 深入小微肌体的土壤, 我们才能汲取最真实的养分;向云生长, 拥抱数字科技的蓝天, 我们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作为国有大行, 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转动这个“普惠飞轮”。展望未来, 我倡议, 我们行业同仁能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 在合规前提下共建信用生态, 让普惠金融的阳光, 能够照亮更多为梦想而奋斗的小微企业。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0 in /usr/local/lighthouse/softwares/wordpress/wp-content/themes/modown/module/related.php on line 40

Warning: Attempt to read property "cat_ID" on null in /usr/local/lighthouse/softwares/wordpress/wp-content/themes/modown/module/related.php on line 40

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0 in /usr/local/lighthouse/softwares/wordpress/wp-content/themes/modown/module/related.php on line 85

Warning: Attempt to read property "term_id" on null in /usr/local/lighthouse/softwares/wordpress/wp-content/themes/modown/module/related.php on line 85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