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写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下午三点,银行大厅。
叫号机里冰冷的“请A108号到1号窗口办理”,像是催命符,更像是对外面几十个焦虑眼神的微弱回应。
1号窗口里,28岁的柜员小李已经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她感觉自己的膀胱快要爆炸了,但她不敢走。因为她是今天唯一的“1号窗口”。她一走,这个网点的业务就停了。
客户在外面抱怨:“怎么就一个窗口?其他人都干嘛去了!”
小李低着头,熟练地敲击键盘,心里默念:“对不起,再坚持一下,办完这笔就去…”
然而,下一位客户的业务,是“跨境汇款”。她心里一沉,知道今天这厕所,又悬了。
你以为的“人手不足”,其实是“蓄谋已久”
别天真了,门口排起的长龙,窗口里那个快要累瘫的柜员,这一切,真不是因为今天“恰好人手不够”。
它是银行管理层办公室里,那份关于**“降本增效”**的报告,投射到现实中的一个残酷倒影。
真相一:你,被“优化”了。 数字化转型是趋势,手机银行分流了大量业务。于是,柜员编制被一刀刀砍掉。美其名曰“人员优化”,潜台词是:柜面业务不赚钱,养不起那么多人了。你的岗位,正在从“必需品”变成“消耗品”。
真相二:成本,比体验重要。 一个柜员的薪酬、五险一金、培训…是一笔不小的“人工成本”。而多开一个窗口,并不能直接增加多少“中间业务收入”。在冰冷的ROI(投入产出比)计算下,让客户多等一小时的“体验成本”,远不如砍掉一个柜员编制的“利润”来得实在。
一边是客户的怒火,一边是领导的考核
于是,最拧巴的一幕出现了:柜员,被活活逼成了夹在中间的“出气筒”和“全能战士”。
🔥 对客户,你是银行的“罪人”。 队伍长,你错;业务慢,你错;系统卡,你错。客户的怨气、指责、甚至辱骂,你都得微笑着接着。因为那个写着你名字的“服务评价器”,直通你的绩效。
⚠️ 对领导,你是移动的“KPI看板”。 你不仅要快,要零差错,还要在客户办业务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营销ETC、信用卡、贵金属、理财基金……“离柜率”要达标,“中收”要完成,你不能只是个办事员,你得是台赚钱机器。
所以,你不敢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时间;你不敢生病,怕没人顶岗连累同事;你甚至不敢和客户多解释两句,怕后面排队的人情绪爆发。
回到最初的问题:4个窗口只开1个,到底谁之过?
客户没错,他们只是想快点办完业务;柜员更没错,他们只是在极限环境下苦苦支撑。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种只看报表、不看人脸,只算成本、不算人心的管理思维。
当“降本增效”的功劳簿上写满了漂亮的数字时,又有谁能看见,那背后是客户流失的风险,和无数基层员工憋坏的身体、熬红的眼睛、流下的辛酸泪?
这场波及所有人的“死亡循环”,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最后,想问问各位在一线战斗的同行:
为了不离开窗口,你最长一次憋了多久?评论区,等你的真心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