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修改材料, 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在银行的年度财报里,有一笔被巧妙地、合法地隐藏起来的“特殊坏账”。
它不计提拨备,也无法核销,每年却像一个精准的抽水泵,稳定地、无声地侵蚀着我们的利润。它有一个听起来颇具人情味的名字,叫“调研员薪酬”。
在市场化的语境里,薪酬是对劳动价值的支付。但在我们行内,这个词,在某些特定时刻,却异化成了一种“奖赏”,一种对“身居高位、平安着陆”的奖赏。
今天,我不想从“公平”的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谈公平,太主观,也太容易被“历史因素”、“人文关怀”这些温情脉脉的词汇所消解。
今天,我想以一个对成本极度敏感的普通员工的身份,为大家清算三笔账。算一算,我们这家银行,我们每一个奋斗在一线的兄弟姐妹,正在为这种“体面的浪费”,支付着怎样触目惊心的**“影子成本”**。
第一笔账:清算“财务成本”——这不是“薪酬”, 这是银行的“利润黑洞”
让我们先算一笔最简单的、却也最被我们熟视无睹的“财务账”。
我们每年为“二线高管”这个群体所支付的薪酬总额,究竟是多少?我没有精确的数字。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演。一个支行行长级别的“调研员”,一年几十万的薪酬,是公开的秘密。那么,全分行、全总行呢?这个数字叠加起来,每年可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
这个数字,可能只占我们全行总利润的一个小小的百分点,看起来,似乎“无伤大雅”。
但请允许我把这个数字,翻译成我们一线员工能听得懂的语言:
这笔钱,可能相当于我们少开了10家本可以盈利的社区支行;
这笔钱,可能相当于我们错失了上百个急需资金的小微客户的授信机会;
这笔钱,如果平摊到我们每一个起早贪黑、拼死拼活的一线员工身上,可能意味着我们的年终奖,本可以再厚上那么一点点!
我们总是在强调“降本增效”,我们能为了节省一点打印纸的费用,而推行双面打印;我们能为了降低一点营销成本,而让客户经理跑断双腿。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对这笔数额巨大、且不产生任何直接效益的“固定支出”,选择了集体性的沉默。
这不是“薪酬”,这是“沉没成本”,这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一个永远无法被剥离的“利润黑洞”。
第二笔账:清算“机会成本”——我们最大的浪费, 不是钱, 而是“帅位”
如果说,第一笔账只是让我们感到“肉痛”,那么这第二笔账,则足以让我们感到“心痛”。
因为这些“二线高管”占用的,不仅仅是薪酬包,更是我们这家银行组织架构里,极其稀缺、极其宝贵的战略性资源——“高阶管理岗位”。
一个“调研员”的存在,就意味着一个本可以被提拔的、年富力强的“副行长”或“部门总”的岗位,被事实性地“冻结”了五年。
我们一边在高喊“干部要年轻化,要给80后、90后压担子”,一边却在用最昂贵的“编制”,去供养一批早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老干部。这本身,就是我们组织战略上最大的自相矛盾和自我消耗!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被“虚置”的“帅位”,真正地交给我们身边那些45岁左右、正值当打之年、眼里还有光、心里还有火的业务猛将,会发生什么?
他们可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产品思路,可能会打开一片全新的业务市场,可能会用他们旺盛的精力,把一个部门的士气重新点燃。
而现在呢?这些本该是“发动机”的“帅位”上,坐着的,却是无声的沉默。
这沉默的五年,就是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那些决策更敏捷、用人更大胆的同业,悄悄拉开差距的五年。
我们最大的浪费,从来不是那些看得见的钱。而是这些我们本可以抓住,却因为陈腐的人事安排,而白白流逝掉的、无价的“机会窗口”!
第三笔账:清算“文化成本”——当“躺平”成为一种可以被“合法购买”的特权
这是三笔账中,最隐蔽,但“杀伤力”最大的一笔。它清算的,是我们这家银行的未来——我们的奋斗文化。
我们每天都在对新员工进行“狼性文化”教育,我们要求他们拼搏、奉献、要有主人翁精神。我们用尽了所有的管理工具,去激励、去鞭策、去考核,试图点燃每一个年轻人的奋斗激情。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用“退居二线”这个活生生的、最具说服力的案例,向他们展示了另一个版本的、残酷的“人生真谛”:
原来,在这家银行里,“躺平”,是一种需要靠资历和级别来“合法购买”的终极特权。
原来,你前半生所有的努力和拼杀,你为这家银行熬过的夜、喝过的酒、掉过的头发,其最终的“奖励”,不是让你去创造更大的辉煌,而是为了赢得一个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干活,但依旧拿高薪”的资格。
这比任何苍白无力的说教,都更具讽刺意味,也更具瓦解人心的力量。
这套制度,正在银行内部,系统性地培育一种**“制度性犬儒主义”**。年轻人看在眼里,他们嘴上不说“佛系”,但心里会想:既然最终的结局早已被“身份”注定,那我又何必那么拼命?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熬”,熬到那个可以“上岸”的年纪和级别,就可以了。
当奋斗的终点,不再是星辰大海,而是那间“调研员”的清净办公室时,这家银行的发动机,也就离熄火不远了。
结语:这笔最昂贵的“影子成本”, 我们还付得起多久?!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绝不是要不要给老干部一点“人文关怀”的人情问题。
这是一个关乎银行“成本效益”、“人才战略”乃至“生死存亡”的经营问题!
它是一笔隐藏在我们财报之外的、最昂贵的“影子成本”。它不仅消耗着我们当下的利润,更在透支着我们未来的希望。
面对这份沉重的账单,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的决策者,都应该扪心自问:
这笔钱,我们还付得起吗?这代价,我们还承受得起吗?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账本已经打开,时钟正在倒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