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制度,听起来像是在帮助你,实际上却是在为难你。银行的“神秘人”制度老秘说来你听听。
1. 神秘人:服务提升的天使,还是员工心中的魔鬼?
神秘人这个角色的诞生,理论上是为了银行的服务提升:假装成客户,走进网点,体验一下服务质量,回去交个打分表,好让上级奖优罚劣,甚至影响着奖惩机制。听起来挺不错的,毕竟客户体验是银行的生命线嘛。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制度一落实,不是让服务更好,而是让员工变得更“演技派”了。每次网点员工一听到“神秘人来了”,内心的OS大概就是:“今天我要扮演一个热情如火的员工,还是温文儒雅的业务达人呢?”
2. 那些年,我被神秘人“折磨”的日子
我认识一个大堂经理小李,平时工作特别细致,几乎没有客户对他有不满。结果呢?他因为“没有主动给神秘人提供饮用水”被扣了分!Excuse me?小李满脸无奈:“我们每天客流量那么大,有时候光是招呼客户都忙不过来,根本顾不上倒水。”可神秘人来了,倒水就成了打分标准,管你多忙,只要你没做到,就得扣分。
还有一次更离谱,小李因为“没有主动提供理财建议”被扣了分。你猜怎么着?那天神秘人只存了50块钱!小李说:“50块钱让我推荐理财产品?您是想让我推荐什么?”神秘人却坚持,这是一项服务标准,无论金额多少,都要推荐理财产品。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3. 神秘人:你是来体验服务,还是来挑毛病的?
有时候,我真的怀疑神秘人的任务是挑毛病,而不是体验服务。比如,客户经理老刘,因为自我介绍没做到位被扣了分。为什么?神秘人说:“他只介绍了姓,没有介绍全名。” 哇,老刘都递了名片了,还要怎么介绍?以后是不是要模仿Lady Gaga:“你好,我是刘·史蒂芬妮·乔安妮·安吉丽娜·杰尔马诺塔。”你看,名字是介绍全了,分能给满吗?
更荒诞的是,老刘有一次因为“语气不够热情”被扣分。你说这是来考核服务的,还是来考核演技的?再这么下去,银行员工都得去考个演员资格证了。
4. 被神秘人“抓包”后,能不能再来一遍?
最刺激的就是这种情节:有些神秘人喜欢全程录像,然后带着回去交差。结果有个柜员小王发现神秘人偷偷录像,故意提高音量说:“你在干嘛?这里是金融机构,未经许可禁止录像。” 神秘人一下子就被戳穿了,只好承认:“对不起,我是神秘人…”
更绝的是,神秘人接着说:“我们能不能重新录一次?”重新录一次?这是什么?拍电影吗?不过小王还特别有礼貌地说:“没事,您再录几次都行,反正今天就当排练了。”
5. 神秘人制度:究竟是在帮我们,还是拖我们后腿?
很多人觉得神秘人制度是个好东西,能让银行更加注重服务质量。道理是对的,但说实话,这个制度现在是不是已经变了味儿?初衷是想提升服务,结果执行下来,反倒成了找茬比赛。员工一听“神秘人”,就得开始表演。所有的服务都成了为了打分,真正的客户体验反而成了背景板。
制度设计本是好意,但往往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服务质量的提升,绝不仅仅是靠眼神交流、热情招呼,更需要灵活应对和专业化操作,而不是为了应付打分,把员工变成“戏精”。
6. 神秘人,真该好好反思了
说到底,银行的神秘人制度真的需要反思。它本应该是帮助提升服务的工具,而不是增加员工负担的“考演技”机制。服务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表演,而是内在的专业与真诚。
所以,神秘人们,咱们该走出这场“荒诞秀”,别再纠结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了。服务提升,应该从客户的真正需求出发,而不是靠一场场精心策划的“表演”来堆砌分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