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修改材料, 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用“内卷”的方式去“反内卷”, 银行是认真的
最近银行圈的气氛有点诡异。前段时间, 洋溢着一种近乎狂喜的、不真实的乐观情绪。因为风来了, 那股叫“反内卷”的风, 终于吹进了我们这片似乎永远都在“加压”的银行围城。
当某大行率先提出要在业内开展“反内卷”时, 我们那些平时被KPI压得面如死灰的同事们, 眼睛里是真的在放光。
银行人都在以为, 我们终于要“当个人”了。
或许, 周末的微信群终于可以不用再弹出“收到请回复”的队形了。
也可能, 那些为了凑数而互刷出来的消费贷、信用卡, 终于可以寿终正寝了。
也许, 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再把一半的工作时间, 花在写那些没人看的PPT和报表上了。
这些天很多银行人都在窃窃私语, 交换着“小道消息”, 畅想着一个没有无意义内耗的美好未来。
然而, 老秘今天必须告诉大家, 我错了。我们都错了。我们严重低估了我们银行这个“神奇”的生态系统。
我们银行, 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把任何“降压药”, 都迅速加工成新型“兴奋剂”的神奇能力。
而我们现在, 就在亲眼见证这场最新的、最魔幻的“炼金术”。
一场“反内卷”的行为艺术, 正徐徐拉开大幕
一个某X大行的朋友, 在电话里用一种快要哭出来的语气问我:“老秘, 你路子广, 有没有银行‘反内卷’的实施方案模板?给我们参考一下, 我这儿都快被逼疯了。”
我当时就愣住了。我说兄弟, 你没搞错吧?“反内卷”这事儿, 还需要“实施方案”?
听到这里, 我感觉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
当“反内卷”本身, 都需要一份厚厚的“实施方案”来启动时, 这说明我们的病, 已经不是吃药能解决的了, 而是已经深入骨髓, 开始自己“繁衍”了。
这还不是孤例。另一家同业的“骚操作”, 更是让我对“内卷”这个词的博大精深, 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行为了体现“反内卷, 提效率”的决心:要求项目报审流程, 必须压缩到6个工作日以内完成。
我把这个事分享到我们银行闲聊群里, 很快炸锅了,如果你想进群可以在文章最后找老秘哈。
一个客户经理说:“这不就是让我们用3天的时间, 去加7天的班吗?”
一个产品经理说:“太有才了!他们成功地为大家节省了3天的‘内卷时间’, 这样大家就可以腾出手来, 去卷别的项目了!”
一个老主任发了一串省略号, 最后总结了一句:“我算是看明白了, 他们不是要反内卷, 他们只是想让我们卷得更快一点。”
看到吗?这就是我们银行正在上演的, 最新的、最前沿的“行为艺术”——用最“内卷”的方式, 去落实所谓的“反内卷”!
这就像一个体重200斤的胖子, 一边声嘶力竭地高喊着“我要减肥!”, 一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往自己嘴里又塞进了一整个奶油蛋糕。那个姿势, 滑稽, 但又无比心酸。
一次“诛心”的拷问:我们反的, 究竟是什么?
在这些啼笑皆非的“神操作”背后,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如此美好的初衷, 一到我们银行的执行层面, 就必然会“念歪经”?
后来, 老秘对着中办、国办那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文件, 逐字逐句地看, 我好像找到了答案。银行人的减负的障碍可以关注后阅读相关文章。
根源一:我们患上了一种叫“管理肌肉记忆”的病。
我们这个体系, 已经习惯了用“开会、发文、定指标、要方案”这一套流程去“落实”任何工作, 无论这个工作本身是什么。这种“肌肉记忆”是如此的强大, 以至于当银行想要“反流程”的时候, 我们下意识使出的招式, 依然是“流程”那老三样。
这恰恰就是《规定》里明令禁止的“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但对银行来说, 这不是形式主义, 这是我们唯一会的工作方式。我们就像一个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人, 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根源二:我们被“考核路径依赖”给绑架了。
只要我们考核的“指挥棒”, 依然是指向那些看得见的“动作”, 而不是看不见的“价值”, 那任何“减负”, 最终都会异化成一场“新的汇报表演赛”。
只要还在考核“你为了反内卷, 写了多少方案?”, 那么我们就必然会看到那些越来越厚、越来越精美的魔幻的《反内卷责任书》。
这恰恰就是《规定》里坚决反对的“层层加码”、“变相设置考核”。但对我们来说, 如果不考核这些过程, 很多管理者就会觉得工作“失控”了, 自己的“权威”没地方体现了。
所以, 你看, 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 我们试图用一个“形式主义”的方法, 去消灭另一个“形式主义”。这本质上, 是一种“系统性内耗”的自我循环。
我们反的, 不是“内卷”这个行为, 我们反的, 是那个“不内卷”的、有点“失控”的、需要真正动脑子、真正去担当的“自己”。
在迷雾中,有时‘停下来’,比‘瞎指挥’更能体现领导的智慧与温度
写到这里, 老秘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
我们银行人的悲哀, 可能就在于此: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在演戏, 也知道对方在演戏, 但谁也不敢第一个停下来。
所以, 我在这里, 想以最微不足道的身份, 向各位领导, 提出一个最卑微的呼吁:
如果, 我们真的还不知道该如何“反内卷”;如果, 我们还没有勇气去改变我们那套“肌肉记忆”和“路径依赖”。
如果没有想好, 银行人先不要再提“反内卷”这个概念了, 好吗?
至少, 我们可以让基层, 少写一份《反内卷实施方案》、少开一个《反内卷启动会》、少成立一个《反内卷工作小组》。
至少, 我们可以让“反内卷”这件事本身, 不要成为我们新的、最大的“内卷”。
有时候, 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在苦海里挣扎的基层来说, “不折腾”, 就是最大的减负, 也是最高级的慈悲。比起‘热闹的无效’,我们更需要‘安静的有效’。
真正的反内卷,无非是“两个管住”:
一是管住“伸向同业的手”,停止无谓的零和博弈,重拾价值竞争的尊严。
二是管住“伸向内部的手”,砍掉所有不直接服务于客户的“管理赘肉”。
这两点,是“知易行难”的典范。但比“行难”更可怕的,是“知假行假”——明明在南辕北辙,却偏要高喊着“同志们跟我冲”的口号。
这是一种对银行人智商和情感的双重羞辱。它消耗的,是比时间和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人心。
好了, 今天就和大家聊这么多。
明天, 太阳照常升起, 会议照常召开, 方案, 可能也还得接着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