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作为银行从业者,我们更是感同身受。一些银行同事晒出自己"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的对比,引起了行内外的广泛共鸣。
有人在柜台服务一整天,腰酸背痛,但朋友圈发的却是"为客户服务是我的荣幸";有人为了完成业绩指标焦头烂额,但朋友圈晒的却是"又是一单大生意达成"的喜悦;有人加班到深夜做报表,但朋友圈发的却是精修的西装革履照和"努力只为更好的人生"的励志语录……哪怕工作一地鸡毛,朋友圈也必须"精装"到位。
那么,为何很多银行人乐于打造"精装朋友圈",却又称自己的人生为"毛坯人生"呢?
![[朋友圈合并加字.jpg]]
一
"毛坯"与"精装",原本形容的是房屋的不同状态,但如今被银行人用来比喻自己的线下人生和线上朋友圈。"毛坯人生"代表一种真实的工作状态,而"精装朋友圈"则是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经过截取甚至包装的精彩瞬间。有同事调侃,这样的反差感,诠释了什么叫strong(谐音"死装")的人生。
梳理同事们分享的事例,银行人的"毛坯"与"精装"的反差大致可分为三类。
花足本钱,玩票大的对"strong理财师"来说,现实可以艰难奋斗,但朋友圈一定得风风光光。他们榨干钱包、心里"滴血",只为惊艳所有人。比如,想要一张金融精英范儿的照片,花重金定制高级西装,代价却是接连"吃土"两个月;想要一句"你真专业"的留言,报名参加各种金融培训,背后却是挤出仅有的休息时间,只为在朋友圈秀出一张张结业证书。
吃足苦头,硬撑到底是谁,为了拍一段"激情四射的晨会",凌晨四点就起床化妆、排练,实则困得睁不开眼?是谁,为了发一句"努力工作,快乐生活",主动揽下同事的工作,加班到深夜腰酸背痛?又是谁,为了晒一张"大额存单成功营销"的战报,饿着肚子陪客户聊到打烊?"苦自己可以,但不能苦了朋友圈",是"strong银行人"的座右铭。
练足手艺,P到墙歪发一条朋友圈需要几步?拍照、上传、配文、发送,这些是一般操作。但对"strong银行人"而言,朋友圈里的"精彩一瞬",背后还有拍照前的pose学习、上传前的无痕P图、发送前的"金融大师"文案搜索等"工序"。办公环境不够高大上没关系,换个星级酒店大堂背景;业绩不够耀眼没关系,PS一下数据;至于不会写出彩的工作总结就更没关系了,ChatGPT来助力。
于是,在社交媒体这个舞台上,每个银行人都可以是"主角"和"导演",选择性地展示"高光时刻",营造出一种令人羡慕的金融精英生活状态。
二
说真的,我们都懂,那些"精装朋友圈"不过是表面功夫。可是呢,还是有不少银行同事乐此不疲,非要把自己包装得光鲜亮丽。
为啥呢?说白了,就是这三点:
- 想要被认同: 谁不想在朋友圈里当个"金融大佬"啊?客户一看,哇,这理财经理够专业的!
- 怕被比下去: 看看隔壁老王,朋友圈里天天都是大单子。咱也得秀秀,不能被比下去不是?
- 要面子嘛: 咱中国人就这样,喜欢报喜不报忧。工作再累,朋友圈里也得笑嘻嘻的。
有个同事说得好:"咱们的朋友圈,就像银行大厅里那些光鲜的海报。虽然不能让我们工作轻松点,但起码能让客户觉得:嚯,这银行挺靠谱啊!"
三
这"毛坯生活"和"精装朋友圈"的话题,让咱们银行人也开始反思了。现在不少同事已经慢慢放轻松了,不再那么在意朋友圈的"人设"。
那咱们该怎么看待这事儿呢?给大家三个小建议:
- 接受不完美: 别总想着当"完美银行人"。工作中有起有落很正常,真实点儿没啥不好。
- 珍惜小确幸: 别老盯着别人的朋友圈羡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珍惜自己的小快乐,它们才是你独一无二的"限量版"呢。
- 靠实力说话: 与其研究怎么P图修视频,不如多学点业务知识。真本事才是你朋友圈最靓的崽!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真实、更健康的银行氛围吧。在这儿,你既可以秀专业,也不用藏起工作中的酸甜-辣。因为最真实的你,才是客户最信赖的你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