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职业背债人’背后,都站着一个‘职业造假人’,和一个‘职业睁眼瞎’—背债苦命人成了银行“炸弹”

需要润色修改材料, 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口述:一个金盆洗手的前信贷审批官
我在银行信贷审批这个岗位上, 干了整整十年。经我手的卷宗, 没有一万, 也有八千。我见过各种各样的脸:踌躇满志的创业者, 焦头烂额的生意人, 喜气洋洋的购房夫妻…

但有一种脸, 我永远也忘不了。

那是一种“轻描淡写的绝望”。眼神是空的, 表情是木的, 对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贷款合同, 签字的手, 稳得像一块石头。仿佛那不是一笔能压垮一个人一生的债务, 而是一张超市的购物小票。

这种脸, 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职业背债人”

半年前, 我办完了离职手续, 离开了这个我奋斗了十年的地方。我离开的原因很复杂, 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是我越来越频繁地, 在那一堆堆看似完美的申请材料后面, 看到这样一张张“绝望”的脸。

今天, 我想跟你们说说, 这些脸的背后, 到底藏着一个怎样正在吞噬我们所有人的“金融黑洞”。

第一幕:猎物——那个背走2000万的女人, 和她“一文不值”的人生

我最后经手的一个典型案例, 是一个叫“ 邢翩”的女人。

我至今还记得, 她的资料递上来时, 包装得有多么“完美”。一家注册在本地高新区的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 持股80%, 公司流水清晰, 对公账户活跃, 纳税记录良好。个人征信, 是一张比我脸还干净的“纯白户”。

一切都像是教科书。

但就是这种滴水不漏的“完美”, 让我这个老审批官, 嗅到了一丝不对劲的味道。我调取了系统里她面签时的视频。视频里, 她穿着一身明显不合身的商务套装, 对客户经理提出的关于公司主营业务的问题, 回答得磕磕巴巴, 眼神躲闪, 像一个背错台词的演员。

但她最终还是通过了。因为从流程上, 从纸面上, 你挑不出任何毛病。

后来我才知道, 她是一个来自偏远农村的单亲妈妈, 负债累累, 被中介用“到手500万现金”的承诺, 从老家“买”了过来。那家人工智能公司, 她连办公室的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中介卖的不是贷款, 他们卖的, 是一个人“社会性死亡”的门票。 而“ 邢翩”们, 就这样心甘情愿地, 用自己下半辈子所有的信用、自由和尊严, 去换取一张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门票”。

她们轻描淡写地接受“老赖”的身份, 接受从此不能乘坐高铁飞机, 不能使用自己名字办任何业务的未来。她们以为这只是一场“交易”, 却不知道自己早已触犯了“骗取贷款罪”的刑法。

而她们用“社会性死亡”换来的那笔钱, 绝大部分, 都会被下一幕的主角们瓜分殆尽。

第二幕:猎手——中介的“人肉生意”, 与银行的“内鬼疑云”

在我们行内, 有个不成文的共识:一个设计再完美的骗局, 如果没有内应, 成功率几乎为零。

“职业背债”这条产业链, 之所以能野蛮生长, 正是因为它由一群极其“专业”的“猎手”在操盘。他们懂法律, 懂产品, 更懂银行的“软肋”。

第一类猎手, 是外面的“职业造假人”。
他们是这条产业链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他们有一套自己的“黑话”体系, 把背债人像牲口一样, 分成三六九等:

  • “纯白户”, 是他们眼中的“顶配猎物”、“优质炮灰”, 因为征信干净, 像一张白纸, 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
  • “小花户”, 是指那些有过少量信用卡或贷款记录的, 属于“次级资产”, 能做的额度有限。
  • “大花户”, 是指那些征信查询记录太多, 已经引起银行风控系统警觉的, 需要“养一养”才能用。

他们会像一个导演一样, 为每一个“猎物”量身定制剧本。伪造的工作证明、收入流水、甚至结婚证, 都只是基础操作。更厉害的, 是他们能精准地针对不同银行、不同信贷产品的风控模型, 进行“定制化包装”。A银行看重社保公-积金, 他们就给你做一套;B银行看重对公流水, 他们就给你养一个月的账户。

第二类猎手, 是藏在我们身边的“职业睁眼瞎”。
我不想用“内鬼”这个词,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它甚至不是一种主动的“勾结”, 而是一种“默契”的、“心照不宣”的共谋。

一个客户经理, 手里背着几千万的放贷任务, 靠自己两条腿, 跑断了也完不成。这时候, 一个“神通广大”的中介出现了, 一次性给你推来十个“优质客户”, 个个材料齐全, 让你瞬间就能完成半年的KPI。

你明知这里面可能有猫腻, 你会怎么选?

一个审批官, 看到一份像“ 邢翩”那样“完美得不真实”的材料。他可以选择打回重查, 这意味着流程的延长、业务的停滞, 甚至可能得罪某个推荐这笔业务的领导。他也可以选择“相信材料”, 毕竟流程上自己已经“尽职”了, 就算未来出了问题, 也有“尽职免责”这块挡箭牌。

你会怎么选?

别去考验人性, 尤其是在KPI面前。

每一个“职业背债人”的背后, 都站着一个“职业造假人”, 和一个我们不愿承认、但又客观存在的“职业睁眼瞎”。

第三幕:系统的困境——当“发展”成为一切的原罪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 这属于个别员工的道德风险问题。

但是这更是一个“系统性困境”**。是我们整个银行业的运行逻辑, 在某种程度上, 为这条黑色产业链, 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那么在银行行业这个庞大的“系统”, 到底怎么了??

第一个问题, “KPI的无解方程式或者叫不可能三角”。
银行给一线营销人员, 同时下达了三个往往相互矛盾的指令:“激进的放贷任务” + “严苛的风控要求” + “极其有限的客户资源”。这就像要求一个士兵, 一边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山头”, 一边要“确保自己毫发无伤”, 前提条件是:只给了他一把水果刀。

在这个“不可能三角”里, 大多数人为了“活下去”, 最终只能选择在“风控”这个角上, 悄悄地松一松。

第二个问题, 是“尽职免责的巧妙异化”。
银行行业的“尽职免责”的设计初衷很好。但在现实中, 它却在某种程度上, 异化成了某些人“甩锅”的工具。

“尽职”的定义, 越来越多地被窄化为“流程上的合规”。只要我把所有的签字都签了, 所有的程序都走了, 哪怕我对这笔贷款的真实性, 心里已经打了一万个问号, 我依然可以被判定为“尽职”。

于是, “尽职免责”, 从一句鼓励担当的口号, 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保护“不作为”和“假作为”的护身符。

第三个问题, 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发展的绝对正确性”。
我们行里有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发展可能会有问题, 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句话, 本身没错。但它在执行中, 往往就变成了“为了发展, 可以容忍一些问题”。

为了完成“发展”这个最大的“政治正确”, 我们可以容忍一些“包装贷”的存在, 把它当成“业务发展的必要成本”;我们可以容忍一些“打擦边球”的中介, 把他们当成“拓展客户的渠道补充”。

当一个银行开始默许“骗贷”可以成为一种“业务成本”时, 它失去的, 将不仅仅是金钱。它失去的, 是作为一家金融机构, 最根本的、赖以生存的——信用。

结语:一个无解的结局, 和一个个人的选择

离开银行的那天, 我最后看了一眼我奋斗了十年的那栋大楼。我心里很清楚, 这个由“背债人、中介、内鬼、KPI”共同组成的“金融绞肉机”, 它的齿轮, 不会因为我的离开而停止转动。

这或许是一个短期内无解的难题。

但我写下这篇文章, 只是想以一个前浪的身份, 告诉那些还在里面奋斗的后浪们:

我们可以抱怨这个系统, 但我们不能让自己, 也变成这个系统最丑陋的一部分。

在你的职业生涯里, 大概率会遇到无数个像“ 邢翩”一样的卷宗, 这些都被包装得光鲜亮丽, 散发着KPI的诱人气息。

在那一刻, 但愿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然后, 看着“通过”或者“驳回”的按钮, 在内心做出你自己的、无愧于心的选择。

我们可以不做那个力挽狂澜的英雄, 但我们至少, 可以选择——不做那个为虎作伥、递刀子的人。

这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银行人, 能守住的, 最后的底线。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