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最近那则“银行员工周末被强制空坐”的新闻, 在圈内外都炸开了锅。说实话, 我看到的时候, 内心毫无波澜。
为什么?因为这根本不是新闻, 而是我们银行系统内部, 一场持续了多年的“管理荒诞剧”。这次, 只不过是某个剧组的某个演员, 不小心把剧本泄露了出去而已。
外行看热闹, 看的是“强制加班”和“领导缺席”的不公;而我们内行看门道, 看到的却是这出荒诞剧背后, 那套已经锈迹斑斑、摇摇欲坠的“管理逻辑”。
今天, 我就借着这则新闻, 跟你聊透这场“集体空坐”行为艺术的三个深层根源。
01. 表演的核心:一场“安全感”的献祭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 强制员工在周末枯坐, 到底是为了什么?业务吗?别逗了, 周末的网点比我脸都干净。
说白了, 这就是一场献祭。
用基层员工宝贵的时间, 献祭给中层领导那脆弱不堪的“安全感”。
我干了这么多年, 算是看透了。银行的中层, 尤其是支行行长这一级, 是全行最焦虑的一群人。他们向上要承接泰山压顶的KPI, 向下要管理一群越来越有想法的年轻人, 最怕的就是“出事”。
在“不出事”这个核心原则下, 最原始、最有效, 也最愚蠢的管理方式是什么?就是管住你的身体。
只要你的人还在网点, 坐在监控底下, 那至少在“在岗履职”这一项上, 他就不会被上级挑出错来。至于你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消耗生命, 他不在乎。你的“在场”, 就是他向上汇报时的一份“免责声明”。
这是一种典型的“管理外包”——中层管理者, 将自己向上管理的责任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粗暴地外包给了基层员工的肉体。 你的屁股, 成了他安全感的压舱石。
02. 制度的根源:一种“风险”的错配
如果说中层的焦虑是“导火索”, 那么我们银行系统僵化的“风控逻辑”, 就是那桶“火药”。
这则新闻里, 银行官方“辟谣”说不是强制, 是自愿。这种文字游戏, 我们都懂。但更深层的问题是, 为什么他们宁愿冒着被舆论反噬的风险, 也要维持这种无效的坐班?
因为在我们的系统里, 风险被严重错配了。
让员工周末回家休息, 万一上级搞个“飞行检查”发现网点没人, 那这个责任就是天大的, 是“管理缺位”。但让十几个员工在网点空坐一天, 浪费掉上百个小时的生产力(如果他们能被用在对的地方), 这算多大的责任?在报表上, 它根本不会被体现。
你看, 系统的逻辑就是这么扭曲:有形的风险(没人), 远大于无形的成本(内耗)。
这种“宁可错杀, 不可放过”的风险规避文化, 导致了管理者在做决策时, 永远选择那个“最不会错”而非“最正确”的选项。强制坐班, 就是这种逻辑下最可悲的产物。它不创造任何价值, 但它也绝对不会在检查中被扣分。
03. 文化的悲哀:一场“数字化”的自嗨
最让我感到讽刺的, 是这件事发生在一个高喊“数字化转型”的时代。
我们每天开会, 嘴里念叨的都是“线上化”、“智慧金融”、“敏捷组织”。总行花大价钱开发的APP, 功能越来越花哨;机关做的PPT, 一页比一页精美。
可一到最基础的管理层面, 用的还是“人盯人”这种最原始的手段。
这就像你给一个原始部落送去了最新款的iPhone 18, 而他们最大胆的用途, 还是用它来砸核桃。
嘴上全是主义, 心里全是生意。嘴上全是“数字化”, 管理的内核却依然是“物理化”。这种巨大的割裂, 让所有关于“转型”的宏大叙事, 都显得像一个笑话。
当一家银行的管理颗粒度, 只能精细到“统计周末有几个人坐在椅子上”时, 它的管理, 实际上已经破产了。
写在最后:
所以, 这起新闻, 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加班纠纷。
它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银行这部庞大机器内部, 那些已经生锈、错位的齿轮。它是一次“系统性坏死”的公开警报, 病灶不在于某个支行, 而在于整个肌体深处的管理文化。
当一家银行的衰败, 往往是从“假装在忙”开始的。
我们不禁要问:当管理者的唯一工具, 只剩下控制员工的椅子时, 这家银行最先破产的, 究竟是它的业务, 还是它的人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