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业务速度是5G,合规响应还是2G,我们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源!” 这篇银行合规讲话,把合规的价值讲透了(虚构版评论区开聊)

需要润色修改材料, 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合规部, 请别再只踩刹车了》

各位领导, 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合规部的XXX。按照惯例, 今天这个场合, 我应该站在这里, 用一堆数据, 向大家汇报过去一年我们堵截了多少风险, 发了多少份整改通知, 又组织了多少场枯燥的合规培训。

但今天, 我想先真诚地问大家一个问题, 尤其是问在座的各位业务部门的同事们:在你们心里, 合规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我想, 不用做问卷调查, 我大概也能猜到答案。在很多人眼里, 我们合规部, 就是那个在业务一线高歌猛进的时候, 永远在旁边唠叨“不行”、永远在关键时刻跳出来“踩一脚刹车”的部门。我们是业务创新路上的“减速带”, 是交易达成前的“拦路虎”, 甚至, 是那份让大家避之不及的“免责声明”。

这个偏见, 或者说这个事实, 存在吗?我认为, 它普遍存在。我们必须坦诚地面对。但今天, 我站在这里, 不是为了给这个偏见做辩护, 我是想告诉大家, 如果今天的合规, 还只能扮演“刹车”的角色, 那么它本身, 就是我们银行最大的“风险源”!

真正的风险, 不是“踩油门”, 而是“开夜车不开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当业务的创新速度是5G的时候, 如果我们合规的响应速度还是2G, 那么滞后本身, 就是一种系统性的溃败。

大家想一想, 我们今天的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 已经如何复杂?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些都是高压线, 每一条后面不是连着天价的罚单?每一个的后果不会银行声誉的崩塌?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地形里搞业务创新, 像什么?是否像一支精锐的装甲部队,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 任务就是穿越一片布满了地雷的沼泽地?

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业务部门最需要的, 是什么?是旁边有一个人一直在喊“停!停!停!有危险!”吗?显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 是一套最先进的、能够穿透黑夜的“GPS导航系统”, 和一张能实时显示雷区位置的“战场地图”。

这, 才是我所理解的, 新时代合规管理的真正使命和价值!

我们的使命, 不再是给那辆高速行驶的业务列车踩下沉重的刹车, 而是为它装上一套最精准的导航系统, 告诉它哪里是坦途, 可以加速前进;哪里是弯道, 需要平稳通过;哪里是雷区, 必须绕道而行。我们存在的意义, 不是告诉业务部门“你不能去哪里”, 而是清晰地告诉他们“你能安全地去哪里, 以及如何更快、更低成本地到达那里”!

从“人工审查”到“算法风控”:我们的“导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要把这个听起来很“性感”的理念落地, 光靠喊口号是没用的, 必须依靠技术和数据的力量。这几年, 我们合规部一直在做一件事, 就是把我们自己从过去那种依赖人工、依赖经验的“手工作坊”, 升级为一个数据驱动的“技术实验室”。我们的“合规导航系统”, 主要由三个核心模块构成。

第一个模块, 我们称之为“监管沙盒模拟器”。

过去, 一个新产品要上线, 流程是怎么样的?业务部门凭着感觉设计出来了, 然后把厚厚的材料报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再凭借着老师傅的经验, 一条一条地去跟监管规定比对。这个过程, 不仅慢, 而且极度依赖审查人员的个人能力, 标准很不统一。

现在, 我们建立了一个“监管文本数据库”, 把近几年所有相关的监管法规、处罚案例全部“数据投喂”进去, 形成了一个算法模型。当业务部门有一个新产品的想法, 哪怕还只是一个雏形, 就可以把它输入到这个“模拟器”里。系统会自动运行一次“压力测试”, 从数据安全、营销宣传、消费者权益等几十个维度, 去模拟它可能触碰的监管红线, 并以“红、黄、绿”灯的形式, 给出风险预警和规避路径的建议。

这个模块, 它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它把合规审查这个动作, 从产品开发的“终点”, 提前到了“起点”。它让我们的业务创新, 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是在下水之前, 就已经对整条河的水文情况, 了如指掌。

第二个模块, 我们叫它“营销活动‘一键体检’”。

在座各位业务同事, 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一个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 海报、推文都做好了, 临到发布前, 被合规部打回, 原因可能是某张图片没授权, 或者是文案里出现了“最大”、“最牛”这类极限词。这种体验, 非常糟糕。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 我们开发了一个类似“论文查重”的小工具。业务部门的同事, 在设计完营销文案和海报之后, 可以通过一个API接口, “一键上传”到我们的系统里。合规机器人会在几秒钟之内, 自动扫描文案中的“承诺收益”、“夸大宣传”、“极限用语”等几十个敏感词库, 并对有风险的图片版权进行自动比对。它会直接生成一份“体检报告”, 告诉你哪里违规了, 风险等级有多高, 并给出合规的修改建议。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 最好的合规, 是让业务人员几乎感觉不到合规的存在, 因为它已经像空气一样, 无感地内嵌在了业务流程的每一次呼吸之中。

第三个模块, 也是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的, 叫做“全域业务‘合规风险热力图’”。

如果说前两个模块是“导航”和“体检”, 那么这个模块, 就是我们为整个分行的业务创新, 绘制的那张“战略地图”。

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 将行内所有的业务类型、产品条线, 与外部的监管处罚案例、行业风险事件进行交叉分析和建模, 最终形成一张可视化的“合规风险热力图”。

在这张图上, 绿色区域, 代表着监管鼓励、风险可控的业务, 这是我们应该集中资源、大胆创新的“安全区”;黄色区域, 代表着存在一定合规模糊地带、需要审慎经营的“观察区”;而红色区域, 则是监管明令禁止、处罚高发的“高压区”, 是我们绝对不能触碰的业务。

这张图, 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更新, 并推送给所有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它的价值在于, 让合规管理, 从过去那种对单一业务的“被动响应”, 升级为对全域业务的“主动洞察”和“战略引导”。 它让我们的业务发展, 不再是“跟着感觉走”, 而是“看着地图走”, 变得更有方向感, 也更有确定性。

结语:合规的未来, 是业务最硬的“增长底盘”

各位同事, 从“刹车”到“导航”, 从“手工作坊”到“技术实验室”, 这就是我们正在走的转型之路。

这条路, 不好走。它需要我们合规人走出舒适区, 去拥抱我们曾经不熟悉的数据和代码;它更需要我们业务的同事们, 能给我们多一点信任和耐心, 把我们当成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 在创新的最早阶段, 就让我们参与进去。

我坚信, 在未来, 一家银行的合规水平, 将直接决定它业务创新的天花板有多高。一个平庸的合规部, 会把业务创新死死地按在地板上;而一个卓越的合规部, 必将成为业务创新最坚实的“增长底盘”和最强大的“加速引擎”。

让我们一起努力, 把合规, 从人人避之不及的“成本中心”, 真正打造成人人信赖和倚重的“价值中心”。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