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经理工作流程视角:存量业务流失的隐藏因素分析报告

作为一线客户经理,我近期注意到我们部门存量业务持续流失的问题日益严重。通过深入观察和与同事的交流,我发现这一问题涉及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报告将从客户经理的工作流程出发,剖析存量业务流失背后的隐藏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 晨会困境:目标设定与现实脱节

1.1 "数字游戏"陷阱

在日常晨会中,我观察到我们过度关注短期数字,而忽视了长期客户价值。这种做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 新增客户数成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指标
  • 存量客户维护被严重忽视
  • 客户质量下降,流失风险增加

案例:我们部门的小李每天被要求在晨会上报告新增客户数。上个月,他为了达成目标,匆忙发展了15个新客户,但其中有10个在三个月内就流失了。与此同时,他的两个大额存量客户因缺乏维护而转向了竞争对手。

这种情况在我们部门并不少见。据我了解,去年我们部门的客户流失率高达1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8%。

1.2 "一刀切"目标分配

我注意到,我们的目标分配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客户经理个人特长和负责的客户群特点。这种做法导致:

  • 客户经理无法发挥个人优势
  • 客户服务质量下降
  • 客户满意度降低,流失风险增加

建议:我认为我们应该实施个性化KPI,结合客户经理特长和负责的客户群特点。例如,对于擅长服务制造业的客户经理,可以在相关行业的客户维护和拓展上设置更高权重的KPI。

2. 拜访准备:信息孤岛效应

2.1 系统割裂,信息不通

在准备客户拜访时,我经常遇到信息分散在多个系统中的问题。这导致:

  • 准备工作耗时过长
  • 难以全面把握客户情况
  • 服务质量下降,客户体验差

案例:上周,张经理在准备拜访一个重要客户时,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在信贷系统、CRM系统和风控系统之间切换,仅仅是为了整理该客户的基本信息。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信息遗漏。

2.2 "就看这些"思维定势

我发现我们在准备拜访时过度依赖系统数据,忽视了市场动态和客户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可能导致:

  • 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脱节
  • 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 错失业务机会

建议:我们应该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机制,鼓励跨部门信息交流。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内部论坛,让不同部门的同事分享行业动态和客户信息。

3. 客户拜访:表面和谐vs深层断裂

3.1 "例行公事"综合症

通过观察和自身经历,我发现许多客户拜访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交流。这种情况会导致:

  • 无法真正了解客户需求
  • 难以发现潜在的业务机会
  • 客户满意度下降,增加流失风险

案例:王经理每月都按计划固定走访客户,但他承认自己从未真正深入了解过客户的真实需求。上个季度,他的一个重要客户转向了竞争对手,原因是竞争对手提供了更符合其需求的金融方案。

3.2 "专业壁垒"阻碍

我注意到,许多同事在与客户交流时因专业知识不足而感到困难。这会导致:

  • 无法与客户进行深度交流
  • 难以提供专业的金融建议
  • 客户信任度下降

建议: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行业专家顾问团,支持客户经理提升专业能力。例如,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或者建立内部知识库供客户经理随时查阅。

4. 需求挖掘:思维定式的桎梏

4.1 "产品推销"惯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观察到许多同事过于关注产品销售,而忽视了客户的真实需求。这种做法会导致:

  • 无法准确把握客户需求
  • 客户体验差,满意度低
  • 业务机会流失

案例:李经理在拜访客户时总是习惯性地先介绍新产品,而不是倾听客户需求。上个月,他错失了一个大客户,原因是没有发现该客户其实更需要供应链金融服务,而不是传统贷款产品。

4.2 "风险规避"心理

我注意到,由于担心承担风险,许多同事在业务开展时过度保守,这可能导致:

  • 错失创新业务机会
  • 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 市场竞争力下降

建议: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创新尝试"激励机制,鼓励客户经理在合理范围内承担风险。例如,可以设立创新业务奖项,奖励那些开发新型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客户经理。

5. 方案设计:创新与效率的矛盾

5.1 "套餐思维"局限

在设计金融方案时,我发现我们过度依赖标准化产品,缺乏定制能力。这种情况会导致:

  • 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 市场竞争力下降
  • 客户流失风险增加

案例:刘经理上周面对一个高科技客户的特殊融资需求时,只能推荐现有的产品组合,最终导致客户选择了能提供更灵活方案的竞争对手。

5.2 "部门墙"阻碍

在设计复杂金融方案时,我经常遇到跨部门协作不畅的问题。这会导致:

  • 方案设计效率低下
  • 难以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 客户体验差,增加流失风险

建议:我建议建立跨部门项目制,提高复杂方案的执行效率。例如,可以成立由不同部门专家组成的专项小组,专门负责处理复杂的金融方案设计。

6. 审批过程:效率与风控的博弈

6.1 "反复折返"现象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遇到审批流程繁琐的问题。这种情况会导致:

  • 审批效率低下
  • 客户体验差
  • 业务机会流失

案例:上个月,陈经理处理一个简单的续贷申请时,需要往返于信贷部、风控部和合规部多次,整个过程耗时两周。客户因等待时间过长而选择了其他银行。

6.2 "背锅心态"畸形风控

我注意到,由于担心承担责任,许多同事在风控决策时过度保守。这可能导致:

  • 错失优质业务机会
  • 客户流失
  • 银行整体业绩下滑

建议:我建议建立合理的尽职免责机制,鼓励客户经理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做出专业判断。例如,可以制定明确的尽职调查标准,对于符合标准的业务,即使后续出现问题,也不追究客户经理个人责任。

7. 贷后管理:被动应对vs主动预警

7.1 "等待爆发"被动式管理

在贷后管理中,我发现我们往往只关注已经出现的逾期问题,而忽视了潜在风险。这种做法会导致:

  • 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增加坏账风险
  • 客户关系恶化

案例:赵经理的一个客户已经出现现金流紧张的迹象,但因为尚未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两个月后,该客户突然违约,造成了大额损失。

7.2 "生怕得罪"心理障碍

我注意到,许多同事在发现客户潜在风险时,因担心影响客户关系而不敢及时预警。这可能导致:

  • 问题积累和扩大
  • 增加银行风险
  • 最终可能导致客户关系恶化

建议:我建议建立客户经理轮岗机制,减少对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同时,可以建立匿名风险报告系统,鼓励客户经理及时报告发现的风险。

8. 考核评价:数字考核的局限性

8.1 "唯数量论"偏差

我观察到,我们的考核体系过度关注客户数量和贷款规模,而忽视了质量因素。这种做法会导致:

  • 客户质量下降
  • 增加银行风险
  • 长期业绩不稳定

案例:吴经理为了完成年度指标,在年底集中发展了一批小微企业客户。但这些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次年出现了经营困难,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8.2 "短视行为"导向

我注意到,我们的考核周期普遍较短,这可能导致:

  • 客户经理过于注重短期业绩
  • 忽视长期客户关系维护
  • 增加客户流失风险

建议:我建议引入长周期考核指标,如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客户满意度等。例如,可以将客户三年内的综合贡献纳入考核体系,鼓励客户经理注重长期价值。

总结与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 实施"全景式"客户信息系统,整合各类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客户需求驱动"的产品开发机制,提高产品的针对性。
  3. 推行"柔性化"的审批流程,在保证风控的同时提高效率。
  4. 实施"风险-收益平衡"的考核体系,鼓励合理风险承担。
  5. 建立"专业化"的客户经理培养体系,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6. 推动"敏捷反应"的组织结构调整,提高跨部门协作效率。
  7. 构建"生态化"的客户服务体系,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8. 实施"动态管理"的客户分层策略,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采取差异化服务。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减少存量业务流失,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银行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