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写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又到了高考报考季,不知道又有多少学生报考金融入坑?
你还记得自己硕士论文的选题吗?是量化模型、行为金融,亦或是跨境资本流动?
那时候,你一定觉得,自己满腹经纶,即将投身于中国金融业的星辰大海。(画外音:想多了哈)
但现实呢?
现实可能是,入职第一天,你被分到大堂引导客户扫码;过来一个月,你最熟练的技能,是识别一张百元大钞的真伪;再过一年,你看着自己写的《XX区域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报告》被束之高阁,而手头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这个季度的ETC指标或者存款任务。
心里默念一句:我读了那么多书,到底图个啥?老秘冻你当时抬头看向窗外的内心感受~
一、不是你多想,这已是“高低高普遍现象”
最近,关于银行高学历员工困境一度热议。这个话题太扎心了:
- 高门槛: 某股份行校招,柜员岗有的行已经到了61%是硕士,93%是QS200名校生。
- 低使用: 对于名校金融硕士,入职后感觉专业知识迅速遭遇荒芜,甚至“想不起期权定价公式”。
- 高流失: 部分省分行,211院校员工三年内流失率,比普通院校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核心原因:“价值感缺失太明显”。
⚠️ 这不是哪家行的个例,而是整个行业正在上演的“人才内卷”现实。四大、股份、城商、农信这些对高学历的“采购”热情空前高涨,可是这些行对人才的“使用和培育”反而显得这么的粗放。
扎心的是,这些高学历,被当成“门面”和“储备”,而当成“螺丝钉”和“消耗品”又是常态。
二、深度解读:谁偷走了你的“价值感”?
这背后深藏的,是银行“业务”、“人”、“客户”三者间的深层矛盾。
👇对银行“业务”而言:基层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地气”比“才气”更立竿见影。
银行的根基是存贷汇,尤其是零售业务对公业务,本质上是一门“关系”和“营销”的生意。一个能喝N多白酒、搞定许多亿ZF存款的本地“小破学校毕业人士”,对支行当下的业绩贡献,确实远超一个毕业于985、211会建金融模型的分析师。总行要战略和未来,而支行要生存和KPI。这种割裂,导致了专业价值在基层难以变现。
👇对银行“人”而言:这是一场“精英意识”与“草根生态”的碰撞。
高学历员工,普遍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精英意识入场,渴望被委以重任的内心戏码是长提。你懂的银行是一个江湖,论资排辈、人情世故、资源为王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你引以为傲的CFA证书,可能不如前辈一张深耕多年的关系网和正确的站队队列。这种心理落差,让你既放不下身段去“野蛮”营销,又够不着总行真正的专业岗,卡在中间,上下为难,尴尬有谁懂。
👇对银行“客户”而言:我们该如何向客户“解释”自己?
这才是最尴尬的。当客户问你“小张,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你说出“Top2、C9或者某985”、“哥大”,客户惊叹大材小用的之余,你却在帮他处理一笔最简单的转账业务。这种反差,不仅让你自己尴尬,也让客户对银行的“专业服务”产生困惑。高学历,本应是服务的加分项,有时却成了现实的讽刺。
三、行动指南:别等了,主动破局!
抱怨无用,躺平又不心甘。与其在内耗中沉沦,不如主动出击。给同样困惑的你3条建议:
💡 1. 心态归零,向下扎根。
把学历当成一张入场券,而不是护身符。忘了“985”,忽略“硕士”,虚心向身边的“本地破学校人士”前辈学习。学他们的沟通技巧,学他们的客户维护方法。先用业绩证明你的生存能力,再谈你的专业抱负。
💡 2. 寻找结合点,向上生长。
别光顾着埋头干活。用你的专业知识去“赋能”你的基础工作。比如,用数据分析你手头客户的理财偏好,做个简单的客户分层;用你的PPT能力,帮团队做一份更出彩的营销方案。还有写的一手好文章也帮你在领导面前加分,平时多看看老秘的公众号也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看到这再不关注就是你的不对了,把你的“才气”用在提升“地气”上,让领导看到你的附加值。
💡 3. 主动破局,向外链接。
如果把CFA证书锁在抽屉里就是你的不对了。主动参加行内的培训、竞赛,想办法认识总行相关部门的人,向上社交。让你的专业能力不断涌现,被需要它的人看见。机会不是等来的,是“链接(向上社交)”来的。你的学历,是你最好的社交名片。
老秘的建议:你的学历,终究是你的筹码
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只是标本。
但你要相信,你的教育背景,是筛选的结果,能被筛出来,说明你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眼下的困境,是银行转型阵痛的一部分,也是对现阶段银行人的磨砺。
别让一时的“价值错配”,否定了你的十数寒窗加苦读。
这个知识的筹码,或许暂时有些沉重或者作用不大,终会有那么一天,它会帮你抵御未知的风险,带你穿越重重迷雾,成为诗和远方的敲门砖。
与所有银行的兄弟姊妹们共勉。
#今日话题#
对于银行高学历人才的“错配”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吗?你认为破局的关键是什么?
欢迎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和看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