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修改材料, 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老秘又来上线了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在开会发言或者做汇报的时候, 最怕遇到的情况是什么?
我猜, 不是没话说, 而是你明明感觉自己肚子里有一堆的想法、一堆的数据、一堆的案例, 但话到了嘴边, 就好像一盘散沙, 怎么都组织不起来
于是, 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 陷入一个极其尴尬的、无限循环的“魔咒”里,进入了尴尬循环啊
“……我们上个季度呢, 主要做了A这项工作。然后呢, 我们还做了B这项工作。然后……我们还遇到了C这个问题。然后……嗯……然后……”
台下的领导和同事, 听到连续几个“然后”, 他的灵魂就已经飘走了。而你自己, 在那一刻, 是不是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种“然后”式的发言, 就是咱们银行人职场沟通的“头号杀手”!它就像一个信号, 清清楚楚地告诉所有人:这个人, 思路是混乱的, 逻辑是不清晰的, 表达是没重点的
你说, 本来有很多干货的,业绩做的也挺好,排名也靠前啊,冤不冤?简直是六月飞雪的冤
【问题诊断】
那么, 这个“病”的根子到底出在哪儿呢?
我跟你说句大白话, 问题的根源, 不在于你的“内容”不够好, 而在于你的内容之间, 缺少了最关键的东西——“逻辑路标”
你可以把一次发言, 想象成你开着车, 带着一群人(听众)去一个目的地(你的结论)。你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案例, 就像是沿途的一个个路口 如果你在每个路口之间, 都没有清晰的“路牌”或者及时的“导航语音”来引导, 那车上的人会是什么感觉?有人可能会说咱们用高德啊,所以文章里面还是需要内置高德哈
他会感觉云里雾里, 东绕西绕, 跟不上你的思路, 不知道你现在开到哪儿了, 更不知道你最终想把他带到哪儿去 最后, 他唯一的选择, 就是在车里昏昏欲睡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过渡句, 导航路标来了,文章中的高德导航,它就是你发言途中, 那些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路牌”和“导航语音”!
一个好的过渡句, 能像一根无形的“金线”, 把你那些散落的“珍珠”(观点),散落的你的业绩亮点,你的超额完成的指标, 串成一串精美、有序的“项链”。它能让你的发言, 瞬间从“一盘散沙”, 变成一座“逻辑大厦”
【核心干货】
老秘废话少说, 上来直接干货
今天, 老秘就给你们的“弹药库”里, 装备上20个能让你发言“瞬间变高级”的“过渡句组件”。我把它们分成了四大类, 你只要根据不同的场景, 灵活地调用它们, 我保证, “然后”这两个字, 将从你的字典里彻底消失,用了再有问题你可以来找老秘哈,保证效果好的那种
模块一:【逻辑递进】类过渡句
(——承上启下, 让你的思路“丝滑”无比)
这类过渡句, 是你发言的“润滑剂”, 用在两个有先后、因果、或层次关系的观点之间
-
“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更进一步……”
- 应用场景: 当你介绍完一个基础性工作后, 要引出更深入、更升级的工作时使用
- 错误示范: “我们完成了A系统的上线。然后, 我们还做了B系统的开发”
- 正确示范: “我们顺利完成了A系统的上线, 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线上化。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更进一步, 启动了B系统的开发, 旨在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分析”
-
“顺着这个思路, 我们再往下深挖一步……”
- 应用场景: 当你提出了一个观点, 并准备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或逻辑推演时使用
- 正确示范: “我们发现, 三季度零售客户的流失率有所上升。顺着这个思路, 我们再往下深挖一步, 就会发现, 流失的客户主要集中在XX客群, 这背后反映了我们……”
-
“不仅如此,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 应用场景: 递进强调, 引出一个比前文更重要、更需要引起重视的观点。
- 正确示范: “这次营销活动, 我们实现了巴拉巴拉 的目标。不仅如此,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这批新客户的AUM转化率高达XX%, 远超我们的预期”
-
“与此同时,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 应用场景: 在陈述一个积极进展的同时, 引出其伴生的新问题或新挑战。
- 正确示范: “我们的信贷投放规模在三季度巴拉巴拉 与此同时,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那就是我们的风险管理压力, 也正在同步剧增”
模块二:【转折/对比】类过渡句
(——制造反差, 让你的观点“脱颖而出”)
这类过渡句, 是你发言的“闪光灯”, 能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凸显你观点的深刻性
-
“然而, 事情的另一面是……”
- 应用场景: 当你需要从一个看似乐观的现象, 转向分析其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问题时
- 正确示范: “从报表上看, 我们今年的营收是增长的, 这固然可喜 然而, 事情的另一面是, 我们的利润率却在下滑, 这说明我们的增长质量并不高”
-
“话虽如此, 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否很多是吐槽这个但是,是因为行长们用的太多了吧哈)
- 应用场景: 先对一个普遍观点或既成事实表示部分认同, 然后提出一个更深刻、更本质的“但是”
- 正确示范: “我知道, 很多同事会说, 业绩不好是因为市场环境差。**话虽如此, 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同样的环境下, 为什么有的同业机构, 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 应用场景: 跳出常规思维, 为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解读视角
- 正确示范: “大家都在抱怨我们的XXXX没优势。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或许我们真正的短板, 并不是XX, 而是我们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能力”, 你看这样是否顺利切换角度了
-
“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听行长批评的时候是否经常听到这句呢哈)
- 应用场景: 通过引入一个参照物(比如同业、过去、或者其他条线), 来凸显你当前论述对象的问题或优势
- 正确示范: “我们在对公业务上, 今年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们的零售业务, 却依然增长乏力, 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目前来看, 还存在明显的‘偏科’问题”, 顺利点名问题该批评的也批评了
模块三:【举例/阐述】类过渡句
(——深入浅出, 让你的内容“一听就懂”)
这类过渡句, 是你发言的“放大镜”, 能把你抽象的观点, 变得具体、生动、有说服力
-
“我举一个我们身边最真实的例子……”
- 应用场景: 在提出了一个理论或观点后, 立刻用一个接地气的、大家都有共鸣的案例来佐证
- 正确示范: “我认为, 我们现在的服务, 缺少了‘温度’。我举一个我们身边最真实的例子, 就在上周, 我看到一位老大爷……巴拉巴拉巴拉”
-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 应用场景: 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用数据来增强你发言的客观性和冲击力。
- 正确示范: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的客户流失问题不严重。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巴拉巴拉巴拉”
-
“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 应用场景: 在抛出一个现象或问题后, 开始进行结构化的、条理清晰的原因剖析
- 正确示范: “为什么我们的新产品推广效果总是不好?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第二……;第三……巴拉巴拉巴拉”
-
“具体来讲, 这主要体现在……”
- 应用场景: 从一个总括性的论断, 转向具体的、细节性的阐述
- 正确示范: “我们今年的工作, 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体来讲,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巴拉巴拉巴拉”
模块四:【总结/升华】类过渡句
(——拔高立意, 让你的结尾“掷地有声”)
这类过渡句, 是你发言的“收尾刀”, 能让你在结尾处, 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
“综上所述, 我想强调的是……”
- 应用场景: 用于对前面分述的几点内容, 进行一次高度的、结论性的概括。
-
“归根结底, 我们所有努力的核心, 就是要……”
- 应用场景: 穿透现象看本质, 对你的发言主旨进行一次终极的、价值观层面的提炼。
-
“说到这里, 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今天的观点……巴拉巴拉巴拉”
- 应用场景: 用一句精心准备的“金句”, 来为你的发言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
“跳出问题看问题, 我们真正要做的, 其实是……巴拉巴拉巴拉”
- 应用场景: 在分析完具体问题后, 将格局拉高, 提出一个更具战略性、更具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举一反三】
我们来模拟一个晨会发言的场景, 看看把这些过渡句串起来用, 是什么效果
(主题:分析昨日厅堂营销业绩不佳的原因)
“同志们, 昨天我们厅堂的交叉营销业绩, 很不理想(现象)
顺着这个思路, 我们再往下深挖一步, 就会发现, 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对客户的‘二次开口率’太低 (这是说原因)
我举一个昨天我亲眼看到的例子, 一位客户在办完业务后, 其实在理财宣传区驻足了将近一分钟, 但我们没有一位同事主动上前 (这里来个举例)
话虽如此, 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是我们的同事没有责任心吗?我认为不是, 而是我们缺少一套标准化的‘二次营销’流程和话术 (现在开始转折与升华)
所以, 归根结底,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 不是态度问题, 而是方法问题。我建议……” (最后来一个顺理成章的总结与建议)
你看, 你的整个链条就很丝滑了, 好好收藏,有空了就看看,有了这样思考的深度,你的讲话、总结,报告瞬间清晰严密,高大上了
好了, 今天的老秘小课堂就到这里
记住, 语言的魅力, 不在于辞藻的华丽, 而在于逻辑的力量, 麻利地把今天这20个“高级感”过渡句, 收藏起来, 刻在你的脑子里 下次发言,下次写总结,还有下次。。。。 试着用上哪怕三五个, 大家会对你“刮目相看” 一个会使用过渡句的人, 他的每一次发言, 都在向别人展示他那颗清晰、有序、值得信赖的大脑
下期预告:
《发言收尾别再用“谢谢”,这5句“表态金句”让你发言“掷地有-声”!》 咱们不见不散
(别忘了点赞、在看、转发三连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