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第一部分:引言
为何在中央多次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的宏观背景下, 我们在一线调研时, 仍频繁听到小微企业, 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叹息?为何在一系列支持“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文件下发后, 部分基层银行的信贷业务员依然对推广普惠、绿色、科创类信贷产品感到“动力不足、压力巨大”?这并非政策初衷的偏移, 而是在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上, 理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温差”。
“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是D中央立足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战略指引, 而利率作为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杠杆, 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本应为这一战略提供更高效的支撑。然而, 在市级金融实践中, 二者结合的“化学反应”并未完全按预期发生。本报告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政策传导的末端梗阻, 结合来自一线的鲜活案例, 揭示当前市级机构在推进“五篇大文章”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 并尝试为上级行与监管机构提供若干具有操作性的破局建议。
第二部分:理论与现实的温差——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顶层设计来看, 我国利率政策与“五篇大文章”的战略导向高度协同。一方面, 通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持续深化, 引导整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为实体经济减负;另一方面, 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 对普惠、绿色、科创等重点领域进行精准“滴灌”, 意图明确, 路径清晰。理论上, 这套“组合拳”应能有效激励市级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向“五篇大文章”倾斜。
然而, 现实与理论的温差恰恰体现在政策效能的层层递减上。当这些宏观政策传导至市级分行乃至基层支行时, 往往面临着三重现实挑战的“过滤”与“折射”:
-
风险定价与政策导向的内在张力: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让金融机构拥有自主的风险定价权。对于基层银行而言, 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小微企业、初创公司, 天然具有信息不对称、缺少传统抵押物、经营不确定性高的“风险三高”特征。在严格的风险控制和不良贷款率考核下, 即便有政策贴息或利率优惠指引, 基层信贷员出于风控本能, 依然倾向于为“更安全”的客户(如大型国企、有足额房产抵押的个人)提供更低的利率, 而对“风险三高”客户的风险溢价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政策的降成本效果。
-
考核机制与长期战略的短期错配:当前多数市级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KPI)仍以存款、贷款规模、利润贡献、不良率等短期、量化指标为主。而“五篇大文章”中的多数领域, 如绿色金融(项目周期长)、科技金融(前期风险高)、养老金融(市场培育期长), 均具有“长周期、慢回报”的特点。信贷员推广一笔普惠科创贷款, 所需做的尽职调查、贷后管理远比一笔房产抵押贷款复杂, 但短期内的业绩贡献却可能更低, 风险还更高。这种“投入产出”的短期失衡, 直接削弱了基层执行政策的内生动力。
-
产品创新与基层能力的现实脱节:为支持“五篇大文章”, 各级银行开发了名目繁多的金融产品, 如“科创贷”、“绿色债”、“专精特新贷”等。但这些产品往往设计复杂, 对客户经理的行业认知、财务分析、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市级层面, 尤其是在县域支行, 客户经理普遍缺乏对特定高新产业或绿色项目的专业鉴别能力, 面对复杂的评估模型和申报流程, “看不懂、不敢做、怕做错”成为普遍心态, 导致大量创新产品被“束之高阁”, 难以真正触达目标客户。
第三部分:鲜活的困境——来自一线的真实调研
案例一(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甜蜜的烦恼”
A公司是本市一家专注于高端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研发的“专精特新”企业, 技术在国内领先, 手握大量订单, 正处于产能扩张的关键期。公司计划引进一条德国进口的精密生产线, 需要约XXXX万元的设备贷款。
-
企业负责人李总的视角:“我们不缺订单, 不缺技术, 就缺这笔扩大再生产的钱。我们是轻资产运营, 厂房是租的, 最有价值的就是那些专利和研发团队, 可这些在银行眼里似乎都不是‘硬通货’。我们找了几家银行, 一听我们要用专利权质押, 或者希望获得信用贷款, 流程就变得异常漫长。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很坦诚地告诉我, ‘李总, 您的企业很好, 但我们的审批模型里, 没有厂房、土地这些抵押物, 评分就上不去。就算我报上去, 分行审批会也大概率通不过。’” 李总的烦恼在于, 企业明明是政策鼓励的重点, 却叩不开传统信贷的大门。
-
某国有大行支行信贷员小王的视角:“A公司我们去看过三次, 绝对是好企业。但难点在于, 我们总行的‘专精特新贷’产品, 要求提供近三年的完整审计报告和各项经营数据。A公司成立才两年半, 这个硬性条件就不满足。如果要走常规抵押贷款, 他们唯一的抵押物就是现有的一些旧设备, 评估下来最多只能贷300万, 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尝试为他上报信用贷款, 但额度审批权限在省分行, 需要我们写几十页的授信报告, 从技术路径到市场前景都要分析得像个行业专家, 说实话,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和时间, 而且一旦未来出了风险, 我个人是要被终身追责的。相比之下, 放一笔1500万的二手房抵押贷款, 一天就能走完流程, 几乎没有风险。”
这个案例生动地揭示了“好企业”与“好客户”在银行现有评价体系中的错位。政策鼓励的“专精特新”, 却因其“非标”特征而被银行传统、僵化的风控模型挡在门外。
案例二(绿色金融):叫好不叫座的“节能改造贷”
为响应“双碳”目标, B市商业银行去年重点推出了一款面向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节能改造贷”, 利率低于同期贷款XX 个基点, 旨在支持企业进行锅炉改造、余热回收等节能项目。
- 银行产品推广的困境:该产品推出一年, 全市申请量不足X笔。该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坦言:“推广难度极大。首先, 客户经理自己就搞不懂。去一家纺织厂, 你要跟老板算清楚他换一套设备能节约多少能耗、折算成多少电费、几年能收回成本, 这需要专业的能源审计知识, 我们的员工不具备。其次, 项目评估复杂。一笔节能改造贷款, 我们需要企业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节能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就要好几万, 很多小企业主一听就打了退堂鼓。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 考核指挥棒没跟上。我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 还是看贷款投放总额, ‘节能改造贷’金额小、流程长, 远不如做一笔大额的供应链金融或者房地产开发贷来得‘划算’。”
这个案例反映出, 金融产品创新若脱离了基层执行能力和配套激励机制, 便会陷入“有产品, 无市场”的尴尬境地。总行设计产品的初衷是好的, 但并未充分考虑到市级支行在人员能力、考核导向、客户认知上的现实约束, 导致政策善意在执行层面被“悬空”。
第四部分:破局之路——面向市级机构的若干建议
上述困境的根源, 在于宏观政策导向、金融机构商业逻辑与一线执行能力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摩擦。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 需要监管机构与上级行协同发力, 进行一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系统性优化。
-
重构一套更具适应性的考核与尽职免责机制。 建议上级行和监管机构在考核市级机构时, 适度降低对传统规模、利润指标的权重, 显著提升“五篇大文章”相关业务的专项考核占比, 并设置专项奖励金。更重要的是, 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针对普惠、科创、绿色信贷领域的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和“容错机制”。明确只要信贷人员履行了规定程序, 即便贷款最终出现风险, 也应予以免责。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为基层信贷员“松绑”, 让他们“敢贷、愿贷”。
-
推广和下沉专业化的评审能力与工具。 针对基层银行“看不懂”专业领域的问题, 建议由上级行牵头, 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信贷评审中心。例如, 可以联合地方科技局、环保局的专家, 组建针对科创企业、绿色项目的联合评审团队, 为基层支行的授信提供专业支持。同时, 大力开发和推广线上化、模型化的审批工具, 将专家经验内嵌到审批系统中, 降低对单一客户经理专业能力的依赖。
-
创新并盘活多元化的抵押担保方式。 监管机构应鼓励和引导市级金融机构, 打破对不动产抵押的过度依赖, 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股权、订单、应收账款、碳排放权等新型抵押品的质押融资路径。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 设立专项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或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 专门为“五篇大文章”领域的贷款提供增信, 分担银行的风险, 从而撬动更多信贷资源。
-
加强对基层员工的精准赋能培训。 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政策宣讲, 组织更多“小班制”、“案例式”的专题培训, 例如, 可以邀请成功的科创企业家、绿色能源专家来给信贷员授课, 让他们真正理解产业逻辑, 同时, 应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传帮带”机制, 鼓励有经验的客户经理分享成功案例和风控心得, 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
总之, “五篇大文章”在市级层面的落地, 不仅是一场金融业务的变革, 更是一场对银行经营理念、风险文化、组织能力的深度重塑, 唯有正视理论与现实的温差, 以更精细化的政策工具、更科学的考核体系、更务实的能力建设, 才能真正疏通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 让金融活水精准润泽实体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