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请示报告, 为什么总在审批流程里“堵车”?

需要润色修改材料, 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写好了一份请示报告, 自认为逻辑严密、材料详实, 接着满怀信心地从OA系统上提交了上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你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审批流程的箭头, 在某个领导的节点上, 一停就是三天, 纹丝不动。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个电话去问, 对方的回答往往是:“哦, 那个报告啊, 我还没来得及细看, 这两天太忙了。”

这种感觉, 是不是特别抓狂?我们心里总在嘀咕:我的报告到底写得哪里不对?为什么领导们就不能“秒批”呢?

你的报告之所以慢, 90%的原因, 不是因为领导忙, 而是因为你的报告, 让领导“看不下去”或者“看完很累”。

我们很多人写报告, 都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就是我们始终是站在“自我”的视角, 一门心思地只想着“我要向领导汇报什么”。但我们恰恰忽略了, 审批效率的秘诀, 恰恰在于要彻底扭转这个视角, 转变为“我要如何让领导看得最爽、最省心、最没有理由不批准”。

一份高效率的请示报告, 它不应该是一本需要领导去费劲“研读”的“说明书”, 它应该是一套我们提前为领导精心设置好的“GPS导航系统”。它的唯一使命, 就是能让日理万机的领导, 在最短的时间内, 毫不费力地、心情愉悦地, 被我们引导到那个最终的目的地——也就是点击“同意”那个按钮上。

今天, 咱们就来拆解一下, 这套“GPS导航系统”到底该怎么装。

导航第一步:先把“目的地”直接拍在脸上

这是所有秘诀里, 最核心、最简单, 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条:结论先行

咱们银行的领导, 每天要看的材料堆积如山, 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最怕的就是“猜谜语”。你洋洋洒洒铺垫了三页纸, 最后才把你的核心诉求给亮出来, 这在领导眼里, 就是一种“谋杀时间”的行为。

高效的沟通, 永远是把最重要的结论, 放在最前面。这不仅是节省领导的时间, 更是向领导展现你思路清晰、充满自信的一种方式。

我们来看一个对比, 感觉一下差距。

  • “迷宫式”的写法:

    “尊敬的X行长:根据总行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要求, 结合我分行当前零售客户线上活跃度偏低的现状, 经过我们部门的初步调研, 发现市场上主流的手机银行APP均已上线了XX功能。该功能在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方面, 起到了积极作用。考虑到我行目前的技术储备和人员情况, 经过初步论证, 我们认为引入该功能是具备可行性的。因此, 特向您请示, 是否可以批准启动我行手机银行XX功能的优化项目, 相关预算约为XX万元。”

  • “导航式”的写法:

    “关于申请启动手机银行XX功能优化项目的请示

    X行长:

    为有效提升我行零售客户线上活跃度与粘性, 建议立即启动手机银行XX功能的优化项目, 预计投入预算XX万元。

    具体理由如下:

    1. 紧跟总行战略, 响应数字化转型要求。 (总行要求)
    2. 弥补我行短板, 应对同业竞争。 (现状与差距)
    3. 项目具备可行性, 投入产出比较高。 (投入与收益)

    妥否, 请批示。”

看到了吗?第二种写法, 领导只用看第一段加粗的黑体字, 就能在15秒内, 准确无误地把握住你这份报告的核心:你要干什么?你要花多少钱? 当他有了这个“目的地”之后, 他才会带着兴趣和问题, 去阅读你后面的具体理由。

导航第二步:只给一条“最优化”路径, 别让领导走迷宫

当“目的地”明确之后,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 就是为领导规划出一条从“起点”到“目的地”的、最清晰、最简单的“行车路线”。

很多人的报告之所以让领导看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的论述逻辑, 是一条“冤枉路”。他们习惯于按照自己思考问题的时间顺序, 像写日记一样, 把所有的过程、所有的细节, 一股脑地全塞给领导。

这就像一个蹩脚的导航, 它不但给你规划了一条最堵的路, 还在路上不停地播报各种无关紧要的“沿途风景”。领导在这条路上“开着车”, 开着开着就累了, 就烦了, 甚至就想掉头了。

真正专业的“导航”, 永远是删繁就简, 只给一条“最优化”的路径。这个路径, 我把它总结为一个万能的“黄金三步”逻辑:

  1. “为什么要干?” (Why – 阐述背景与必要性)

    • 这一步的核心, 是要告诉领导, 我们做这件事, 不是我心血来潮, 而是“形势所迫”或者“上级要求”。你要学会“向上挂靠”, 把你的请示事项, 和总分行的战略部署、领导近期的讲话精神、或者监管的最新要求联系起来。
  2. “具体干什么?” (What – 说明方案与内容)

    • 这一步要清晰、简明地介绍你的核心方案。最好是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号, 把你要做的几件核心事情, 一清二楚地罗列出来。让领导一眼就能看明白你的“施工图”。
  3. “干了有啥好?” (How – 预判收益与效果)

    • 领导最关心的, 永远是投入产出比。你必须用简洁的语言, 告诉领导, 这件事干成了之后, 能带来什么好处。这个好处, 最好是可量化的, 比如“预计能提升XX指标”、“能降低XX成本”;如果不能量化, 那也要是可感知的, 比如“能有效提升我行品牌形象”、“能极大调动员工积极性”。

按照这个“Why-What-How”的逻辑去组织你的正文, 你的报告就会像一条逻辑清晰的主干道, 没有任何岔路和红绿灯, 领导可以一路畅通地开到终点。

导航第三步:关键路口, 要插上最醒目的“路牌”

有了清晰的路线, 我们还需要在一些关键的“路口”, 设置一些醒目的“路牌”, 来引导领导的视线, 增强他的“驾驶信心”。

这个所谓的“路牌”, 就是我们报告中的数据、图表和金句

我们很多同事, 也知道数据的重要性, 但他们用数据的方式是错的。他们是在“堆砌”数据, 而不是在“使用”数据。一份报告里, 密密麻麻全是数字, 这在领导眼里, 不是“路牌”, 而是“路障”。

使用数据的最高境界, 是把数据“翻译”成观点。 你不能只给领导一堆原材料, 你要把菜做好, 直接喂到领导嘴边。

  • “路障式”的数据:

    “我行A产品一季度销量为1000件, B产品为1200件, C产品为900件。而同业D银行同类产品的平均销量为1500件。”

  • “路牌式”的数据:

    我行核心产品销量, 已全面落后于同业平均水平约30%, 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数据显示, 我行A、B、C三款核心产品的一季度平均销量仅为1033件, 而同业D银行同类产品的平均销量已达1500件, 差距明显。”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不仅给出了数据, 更重要的是, 它直接把数据背后那个最刺眼的“结论”给提炼了出来, 并且用加粗的方式, 像一个巨大的路牌一样, 插在了领导的必经之路上。

同样的道理, 能用一张简单图表说清楚的关系, 就绝不用一段复杂的文字。能用一句领导讲过的“金句”来点题, 就绝不用一句自己编的平庸话术。

归根结底, 一份请示报告的审批效率, 本质上, 就是我们对领导“用户体验”的尊重程度。

当我们开始发自内心地去思考, 如何让领导看得更轻松、决策更简单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 写好一份报告, 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高深的技术活。它更多的是一种“同理心”, 一种“服务意识”, 一种我们作为下属, 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体现。

希望这套“GPS导航”的思路, 能帮助大家在未来的办文办会工作中, 告别“堵车”, 一路畅通。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