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贝血亏6000万,坑惨它的“傻与傻”大聪明,像不像银行花百万请来折腾你的”糊与糊“的培训大师?

需要润色修改材料,关注后联系老秘
关注我更多银行写作材料
一家餐厅的生死大戏居然能和银行的培训场景异曲同工

个叫“东贝”的餐厅, 和一对叫“傻与傻”的聪明人

“东贝”有名的餐饮连锁,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众所周知被“斧子”砍了一刀, 说它的菜是“预制菜”, 重点是价格死贵。马蜂窝炸开了锅。东贝的甄老板加上背后那个大名鼎鼎的营销“军师”——“傻与傻”兄弟一起,和斧子杠上了

“傻与傻”是谁?行业顶尖的“外脑”, 据说咨询费十年收了“东贝”6000多万。面对炸了马蜂窝舆情, “傻与傻”给老板递上的锦囊妙计是:不要怂, 和斧子硬刚!拿出你的行业地位, 开放你的厨房给大众, 结果小朋友吃的居然比自己年龄还大的西兰花还上了热搜

于是, 一场本来可以解释清楚的业务争议, 在“军师”的鼓动下, 迅速升级为一场全民围观的公关灾难 “东贝”客流断崖式下跌, 甄老板最终灰头土脸地公开道歉

而那个出了馊主意的“傻与傻”呢?拿钱走人, 深藏功与名, 留下一地鸡毛

故事讲完了

银行人你琢磨琢磨, 这个花了6000万学费买教训的故事, 在银行行业面前是否小巫见大巫呢, 像不像银行行业几百上千个 W, 请进门来的那些外部培训公司和咨询大师们呢?银行业的”糊与糊“, 这里是糊弄的糊哈

这配方, 银行人太熟悉, 经典的味道哈

每年开门红, 总有那么几位西装革履、激情澎湃的“狼性营销大师”空降到启动大会上, 带着大家喊口号、做游戏, 把一群平时文质彬彬的客户经理, 折腾得跟打了鸡血一样。两天后, 大师坐飞机飞了, 大家回到网点脸更灰了, 面对着同样的KPI、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客户, 一脸茫然, 难道我们被”糊与糊“搞得更糊涂了吗?”糊与糊“是专门搞人糊涂的吗?

总行下了某个战略, 比如“数字化转型”, 就会请来某某顶尖咨询公司的年轻人, 给你画一堆看不懂的架构图, 嘴里全是“底层逻辑”、“生态赋能”、“敏捷组织”。他们讲得头头是道, 但你问他一个最简单的业务问题:“这个东西, 怎么跟柜台外面那个连手机银行都不会用的大妈解释清楚?”他卡壳的可能性比较大哈, 接地气对他们来说有些困难

这些被我们奉为座上宾的“外脑”, 这些银行版的“傻与傻”和”糊与糊“, 正在犯下三宗罪

第一宗罪:水土不服的“理论家”

“傻与傻”给“东贝”出的主意, 从品牌战略的“高度”看, 或许没错:维护品牌资产, 不能向网络黑嘴低头。但他们忘了, “东贝”是做饭馆的, 饭馆靠的是烟火气, 是老百姓的口碑。你跟你的衣食父母玩“品牌对峙”, 不是找死吗?老百姓不是因为是否预制菜的问题, 而在于知情权和性价比的核心, 同样问题银行是否存在呢?显然

这就像那些咨询顾问, 跟你大谈“硅谷模式”、“平台思维”, 理论一套套的。可银行是什么?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行业, 合规是天, 风控是地。他们设计的“完美模型”, 在现实中处处碰壁, 根本无法落地。他们不理解基层网点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窘境, 不理解总分行之间复杂的博弈, 更不理解我们服务的客户, 大部分是追求安稳的老百姓, 老百姓太在意那么丁点的息差, 哪些模式和思维无感啊

脱离了群众基础, 高深的理论和响亮的口号, 妥妥的空中楼阁

第二宗罪:打鸡血式的“表演家”

“傻与傻”鼓动“东贝”硬杠, 本质是一种姿态的表演, 为了向外界秀肌肉, 但是给衣食父母秀就是❌了方向

银行人, 很多都参加过那些“心态重塑”、“潜能激发”的培训, 配方是否熟悉?何其相似。课堂上, 灯光、音乐、催人泪下的故事一应俱全, 大家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发誓要脱胎换骨。那场面, 堪称“职场奥斯卡”。可第二天回到工位, 面对一堆报表和催办, 昨天流的泪, 都变成了今天脑子里的水, 普通人以为这些决策的人的进的水还是哪里进的水, 难道下雨天都不打伞吗, 当然人家桌子底下有哪些交易咱们就不得而知了

为什么?因为这种表演式的培训, 回避了真正的问题。我们业绩不好, 真的是因为心态不行、不够努力吗?很多时候, 是产品没竞争力、是流程太繁琐、是授权不到位。这些真问题, “大师”们从不触碰, 因为那会得罪哪些决策人啊, 得罪了明年的培训业务就泡汤了啊, 于是, 他们选择了一种最安全、最讨巧的方式——折腾你的心态, 讲些不痛不痒的看似问题的问题, 能有效果吗?显而易见

只管打鸡血, 不管你是死是活。这就是表演家们的逻辑

第三宗罪:只管挖坑不管埋的“聪明人”

“傻与傻”最聪明的地方在于, 他们永远不为结果负责。“主意是我出的, 但事情是你的兵去办的, 办砸了, 是你执行力不行。”你看, 逻辑完美闭环

银行里的外部培训, 更是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讲师们飞来飞去, 讲完两天课, 拿到不菲的课酬就消失了。培训到底有没有效果?没人跟踪。员工回去后有没有应用?没人考核。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没人关心, 相信各种类型的行都是这样吧

一场又一场的培训, 就像一阵又一阵的风, 吹过水面, 连一点涟漪都没留下, 只在我们的年度财务报表上, 留下了一笔笔昂贵的“培训费”支出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事儿能全怪“傻与傻”们吗?**其实傻与傻, 糊与糊才是正宗的大聪明, 真正的太清醒呢

很多时候一个巴掌拍不响

银行的有些管理者, 是不是也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迷信?总觉得内部的经验不值钱, 非要花大价钱请个外人来, 给他要的变革“背书”。有时候, 请个顾问来, 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为了向上级证明“你看, 这事儿我已经努力过了, 顶尖公司都请了”。这成了一种责任外包, 找背锅甩锅难道不是吗?

而银行的普通员工呢, 明明知道培训是形式主义, 为什么还要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表演”?因为我们不想当那个不合群的“刺儿头”于是, 大家心照不宣地, 共同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皇帝的新衣”式的大戏, 皇帝的新装但愿后续少些吧

那么, 这是死局吗?破局在哪里?

老秘说几句不中听的实话

对管理者 要“买课程”转变为“买解决方案”买效果。别再问“老师你讲什么课”, 要问“能提高多少业绩?能增加多少存款哈” 把钱和效果挂钩。同时, 要启用“内师”, 那些真正懂业务、打过胜仗的老员工, 才是银行内的最宝贵的财富, 认可的你可以转发点赞哈, 把老员工内训师经验萃取出来, 远比听一个外人讲两天不着边际的理论管用

对银行员工, 面对无效培训, 也不必愤世嫉俗。把它当成一个带薪“摸鱼”的窗口期, 挺好, 至于那些让你喊口号、做游戏的环节, 就当是在单位免费看了场喜剧吧

“东贝”的闹剧, 热搜很快会变凉, 银行人如果不能从别人的错误中, 照见自己的影子, 那么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场闹剧的主角

与银行诸君共勉。

常见问题
怎么购买
建议购买年度VIP会员,更划算
可以帮忙写吗?代?
可以的,请加老秘微信:dahangbiganzi
老秘原创,已做版权认证,转载请联系老秘~~~违者必究

评论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长摁识别二维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在公众号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请扫码公众号注册、登录